【劉揚銘專欄】社群焦慮斷捨離:30日不碰臉書與IG!我的戒斷實驗報告
【劉揚銘專欄】社群焦慮斷捨離:30日不碰臉書與IG!我的戒斷實驗報告
2021.07.09 | 3C生活

活在社群媒體時代,誰能不焦慮?不久前,發現自己連等紅綠燈、過斑馬線都沒耐性,只剩下25秒還是難熬無比,忍不住滑開手機看看臉書(Facebook),想知道朋友更新什麼動態、此刻世上發生哪些消息。

我們與世界聯繫是如此容易,兩秒鐘內就能刷新訊息;反過來說,自己發布在社群的東西,在以秒為單位的時間內,也能被看見並回應,也許按讚,也許批評。

或許愈深陷社群,愈讓人焦慮。以社群聲量為業的網紅YouTuber,肯定承受龐大壓力,高知名度帶來高收入,但不少是以憂鬱症做為代價。比如兩百萬訂閱的頂尖YouTuber Joeman,在今年6月初影片中,承認自己過去曾因嚴重憂鬱加上睡眠障礙,月收兩、三百萬卻不快樂。如果沒忘記,冏星人、小玉過去也陳述過憂鬱症的經歷。

Netflix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中,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強那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提出數據統計,認為美國青少年憂鬱症和焦慮問題的轉折點,和智慧手機與社群媒體的普及息息相關。美國青少女自殺率始終很穩定,但從2009年起大幅上揚,到2018年為止,15-19歲少女自殺率增加了70%,而10-14歲少女自殺率原本非常低(每10萬人約5人左右),卻在同一段時間增加了151%。

別說特別在乎同儕眼光的年輕人,就連身為40歲前中年的我,也在雙北市疫情警戒升為第三級的5月15日,在社群媒體感到一陣焦慮,因此決定中斷使用臉書與Instagram(IG)30天。

3大焦慮源:比較、溝通誤會、展演倦怠

本文是我的「社群斷捨離30天實驗報告」,過程參考《深度數位大掃除》一書建議但不完全複製,彙整30天、分3階段戒除臉書歷程,寫下對社群的懷念與焦慮、對同溫層的不滿與溫馨,也對「未來該如何使用社群」有了新的定義。

如果你也對社群媒體感到有點焦慮,或許能參考這段經歷,進行自己的社群斷捨離。

焦慮pexels.jpg
智慧手機、筆電等資訊裝置發達,我們與世界聯繫是如此容易,兩秒鐘就能刷新訊息,但或許愈深陷社群,愈讓人焦慮。
圖/ Pexels

想戒斷社群媒體當然有原因,疫情升級帶來的焦慮是引爆點,但其實過去早已隱約察覺,每天滑臉書對自己是壓力來源。

在這段離線時間,我歸納出3種壓力源:同儕間的比較、線上溝通的誤會與衝突,以及對於人際展演(人設)的倦怠感。

說起第一項同儕比較,最明顯的時刻發生在同學會,過得不太好的同學大多不會出席,因為那是頗有成就同學的炫耀場地;上臉書對我來說像是一場較溫和、但延續不停,不經意時還刺自己一刀的同學會,理由是我認為自己很魯,對未來仍感迷茫──然而又想在臉書(或任何社群媒體)呈現自己活得很好,這讓我感到焦慮。

看見朋友做厲害的事,去了哪些地方,甚或居家環境整理一新,除了羨慕,也時常焦慮「自己到底在幹嘛?」若只是明星、名流,奢華生活不關我事,但社群媒體都是日常能接觸的朋友,對比更顯著且殘酷。賺得比人少、工作成果不及人好、甚至思考也不比人成熟有觀點,說來丟臉,這樣的同儕比較是我逃離臉書的第一個壓力源。

第二個壓力源出於線上溝通的衝突與誤會,我不只一次在臉書留言或LINE的訊息和人衝突,封鎖朋友或被朋友封鎖;而因為工作需要、被逼得必須婉轉回覆──但心裡早已怒火沖天的經驗更多。後來發現,若是面對面溝通,許多衝突與誤會可能不會發生,文字留言或語音訊息讓人難以判斷原意,同樣文字可能帶有善意或惡意,接收時猜測有誤差,回覆時又會造成衝突累積;此外,等待訊息時間的不確定也讓人感到焦慮。

第三個焦慮則來自人際展演的倦怠。看見臉書哪個行動值得挺,趕快分享擴散;看見哪個新聞太可惡,儘早表態以切斷關係。發表意見想被看見,但被批評時怎麼辦?有時想說出真心話,又擔心會不會被同溫層批評背叛?沒想到偶像包袱、人物設定竟也發生自己身上。有時不表態,還要擔心是否被點名指控「你心虛」;想維持中立理性客觀,說不定還弄得兩面不是人……。

第二跨右上
社群同溫層可能比我們想像中嚴重,選擇什麼媒體吸收資訊,個人觀點就會受影響。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使用臉書和其他社群媒體、並減少社群焦慮?
圖/ MEDIUM

發文有沒有歧視誰?算不算「獵巫」、夠不夠包容多元?不追蹤最新動態怕跟不上世界,但持續追蹤又覺得好累,能不能有一段空白時間,什麼都不看、不聽、不表示意見?

這3類社群焦慮來源,我並非起初就知道,而是在30天的臉書斷捨離中慢慢筆記下來,歸納整理才釐清。這30天的離線行動,靈感來自《深度數位大掃除》作者、喬治城大學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提出的 「數位極簡主義」

遠離實名社群,留下匿名論壇為資訊源

紐波特在書中並非勸讀者完全拒絕科技產品,但科技產品應該是提升生活品質的助手,而不是相反地成為我們上癮、被控制、帶來資訊焦慮的來源。因此他建議讀者盤點自己用的科技產品,哪些帶來便利、哪些移除也沒關係,接著採取30天的數位斷捨離行動,停止接觸非必要的數位科技並仔細體會生活,30天後再重新導入(或發覺可以放棄使用),最後設定自己使用科技產品的原則,連線時間聚焦於少數精選活動上。

受《深度數位大掃除》啟發,我把重點放在自己最大焦慮來源:臉書與IG上,決定保留Ptt做為資訊來源,這段時間的疫情資訊幾乎都從八卦板獲得──當然了解Ptt八卦板鄉民也有各種「風向」和稱不上公正的立場。

最終,離開實名的臉書與IG,保留匿名論壇Ptt作為資訊來源,也帶來另一個啟發。

從結論說起,30天「社群斷捨離」中我離開臉書和IG(雖然必要的訊息還是得回),不看動態、也不貼文,對社群媒體完全隱居。

從數據言,手機螢幕使用時間降到過去4成左右,從每天平均1小時43分鐘,降低到42分鐘,而且每周有1~2天只使用手機10分鐘以內!社群焦慮的狀況也大有改善,因為不知道朋友動態,也不用對紛亂的疫情政策表態,離群索居更能放鬆,不再覺得日子凌亂──窩囊一點說,就算很魯也只有自己知道;就算朋友很厲害我也不知道,令人輕鬆不少。

螢幕
圖/ GCC Representational Image

告別實名社群、留下匿名論壇Ptt做為資訊來源產生兩種效果:其一,發現在「實名制」臉書看見朋友表態會傷感情,比如「你竟然是這個立場?」「他竟然會說這種話?」相對的,也害怕自己的意見會被別人如此看待,社交壓力很大;但匿名的鄉民論壇毫不影響心情,大可不管「這些白痴意見肯定是被操弄啦~」「是網軍在造謠啦!」「反正就是炫富仇女裝逼唬爛王啦!」即使真相並非如此,但仍然可以這樣認為而不虧欠誰,若在實名的臉書社群,每個朋友的意見都必須在乎,也因此會受傷、會衝突、會產生焦慮。

其二,告別臉書同溫層,只留下單一資訊來源Ptt八卦板,竟讓我和家人產生資訊落差!老婆說的話題我開始沒有頭緒,對同一現象的評論觀點也趨於分歧,警覺到社群同溫層可能比想像中嚴重,選擇什麼媒體吸收資訊,個人觀點就會受影響,短短1個月就能產生分歧。「媒體即訊息」的理論過去都讀過,但親身體會,非常恐怖。

延伸閱讀:4成台灣人不讀書!但…上臉書、看YouTube有什麼問題嗎?怎樣才算閱讀?

心情3階段:無意識連線、懷念到反思

最後歸納30天社群斷捨離,發現個人戒斷症狀約可分為3個階段:

無意識連線期(戒斷第一周):決定離線的第一天,我三度毫無意識地拿起手機,打開臉書App才驚覺「我已經決定離線」然後秒關App。這現象持續了4天,訝異自己竟然有「毫無意識滑開臉書」的癮頭,果然應該嘗試斷捨離。

此外,離線第一周時常出現「手癢、心癢」症頭,想發廢文,但不行;想對社會現象(比如缺水、停電、疫情散播等)發表意見也不行。這些心情抒發可能引來同溫層按讚相挺,但也很容易激起另一端反感對立,別發文說不定更好。

懷念社群期(戒斷第二周):開始感覺隱居生活的自在,但也好想和朋友取得聯繫,想知道大家正在做什麼、有沒有和我一樣正在看NBA季後賽?同時還發現臉書是多麼方便的工具,只要按個鈕,兩秒內就能聯絡朋友。我甚至做了自己在臉書貼文的夢,夢中還被朋友留言「你怎麼破戒了?」徹底感到自己臉書中毒之深。

此外,離開臉書等於失去被推播(灌食)資訊的管道,本來有一則一則資訊能即時瀏覽,如果不需要,往下滑就可以;但現在必須自己主動找尋資訊來源,雖然訊息品質好,但耗用的精神與時間相當麻煩。

臉書台灣新辦公室-20190411-11.jpg
對於現代人而言,離開社群媒體等於失去被推播資訊的管道,必須自己主動找尋資訊來源,雖然訊息品質好,但耗用的精神與時間相當麻煩。
圖/ © Shopping Design

反思使用期(戒斷第三到第四周):進入第三周之後,開始感到「僅留存Ptt當資訊來源」太單一,想觸碰不同的同溫層;第四周開始思考未來該如何回到社群,應該如何使用臉書和其他社群媒體?能不能制定某些個人規則,促進心理健康、減少社群焦慮?

雖然未來可能繼續調整,但這30天離線讓我首先確定,未來應該減少發表資訊,尤其帶有情緒化的訊息。這段期間和獨立出版人好友聊天時,他建議我在社群可以採取 「延遲回覆」 的策略,許多事情,發生5秒鐘之內回覆,和5分鐘、5小時、甚至5天後回覆,結果肯定不同,「5秒鐘內可能還很情緒化,放個5小時就冷靜很多,也許5天後你根本就不記得這件事了。」但我卻常常把臉書當成「5秒鐘內」的情緒垃圾桶,為自己和朋友帶來焦慮。

此外,也必須找到替代臉書的資訊來源,角度盡量廣泛、立場盡量多元,雖然這項工程很麻煩,基於惰性可能也不會太常看(被推播灌養如此輕鬆),但至少有個告別社群的備案。

最後我認為,或許每年一度的30天社群斷捨離,對心理健康有不錯的效果,這次的體驗很好,帶來的反思也有幫助,如果每年都有1個月的社群空白、離群索居,說不定也是減少焦慮的方法。

不斷電社群實境秀,何時能離線充電?

今年5月中剛結束的法國網球公開賽,頂尖女網選手大阪直美只打了一場比賽就宣布退賽,理由是維護心理健康。退賽前,她先是抵制賽後記者會,因為記者會有時像是把已經很沮喪的人,踢到崩潰邊緣,令人懷疑自己;她在巴黎時已經感到很脆弱、焦慮,所以認為照顧自己、不參加記者會是比較好的做法。

雖然第一場比賽勝出,但大阪直美拒絕出席面對媒體提問,也因此遭到大會罰款15,000美元(逾新台幣40萬元),最後她決定直接退賽。這個決定雖然引起爭議,但也獲得不少頂尖球員例如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NBA球星柯瑞(Steph Curry)的鼓勵。

身為一舉一動都被關注,也許一次失誤就被做成迷因動圖在網路流傳,一次失言就被記下來嘲笑的職業運動員,社群焦慮與壓力可想而知,但我們何嘗不是活在每個動態都被朋友與陌生人觀看,時時刻刻演出社群實境秀的演員?

離線、暫停、休息的片刻時間,或許是數位時代下的人們,心理健康更長期的來源。

最新7月號雜誌《零碳新賽局》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郭昱彣、張庭銉

關鍵字: #社群媒體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醫院到工廠,從2B到2C:北醫、光寶、AWS、希達數位以實戰經驗分享碳揭露與AI淨零新路徑
從醫院到工廠,從2B到2C:北醫、光寶、AWS、希達數位以實戰經驗分享碳揭露與AI淨零新路徑

氣候變遷不只是環境議題,而是攸關國際經貿的新政治語言,隨著碳定價時代來臨,去碳化能力將重新改寫全球供應鏈秩序,而這意味著:能源轉型不再只是政府的任務,是每一家企業的必修課。
在這波變局中,光是做好組織碳盤查仍不足夠,領先企業不僅開始管理產品碳足跡、更以AI數據治理提升供應鏈碳管理,例如,光寶科技因應客戶的脫碳淨零路徑積極建立碳足跡資料庫,並號召供應鏈夥伴參與,全面揭露產品碳足跡;以及台北醫學大學攜手希達數位等夥伴取得碳足跡數據與建立標準化的碳排計算方式,更好計算醫療器材設備的碳足跡。
換言之,碳不是被動記錄的數字,而是驅動新價值的槓桿,誰能把減碳轉化為市場優勢,就能在淨零新賽局中掌握主導權。對此,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進一步解釋:「台灣不僅是全球AI硬體重鎮,也積極開發AI應用服務,其中又以「AI驅動的碳排管理」最受矚目,因為,碳排數據龐大、變化快速,單靠人工根本無法處理,唯有借助AI才能即時解析、快速決策,讓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落地的營運模式。」
「為實踐台灣2050淨零轉型,透過兩大–科技研發跟氣候法治–治理基礎,以及四個–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轉型策略推動12個關鍵戰略,如發展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等,目標是以削減碳排跟碳匯抵減達成淨零目標。」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如是說道。

2.JPG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重申減碳的急迫性,並分享:「唯有借助AI才能即時解析、快速決策,讓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落地的營運模式。」
圖/ 數位時代

醫療減碳進入關鍵期,AI驅動供應鏈碳足跡管理成顯學

根據國際健康無害組織(HCWH)的統計,全球醫療部門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4.4%,這個比例相當於514座燃煤電廠年碳排的總和,其中,超過七成的碳排放來自於醫療的供應鏈(範疇三),例如藥品、器械設備的製造與運輸,以及相關廢棄物的處理,意味著醫療機構光是做好範疇一與範疇二的碳排管理還不夠,必須以供應鏈碳排管理的概念驅動低碳醫療。
「低碳醫療是全球關注的議題,但是,受到三個迷失–推動低碳醫療的成本高、需要更多數據才能展開行動、醫護人員太忙很難參與其中–影響,醫療機構的腳步不一而同,但從統計數據來看,低碳醫療僅需針對藥品、耗材、能源、運輸這些主要排放來源進行改善,即可看到顯著成效。」新加坡國立大學永續醫學中心主任暨教授Nick Watts以英國NHS為例說明,該單位已在2019年的基準下減少61%碳排等,只要從投資能源效率、數位化照護、預防醫療、在地化照護等面向切入、持續前行,即可看到成效。

3.JPG
圖/ 數位時代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表示:「我們的醫療使命是『不傷害』:不僅要治病救人,也要減少對地球的傷害。」再加上環境部於今(2025)年初公告擴大碳盤查適用對象,自明(2026)年起,全國23家經衛生福利部評鑑為醫學中心之醫療機構必須每年定期揭露其溫室氣體排放盤查結果,因此,攜手希達數位等夥伴,透過收攏支氣管鏡、血液透析、核磁共振、雙和醫院健康檢查與冠狀動脈血管攝影等流程的碳排數據資料建立醫療碳排放因子資料庫,之後將進一步擴大到產品碳足跡計算,建立運輸與廢棄物數據庫,目標是在2028年完成三家醫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的碳足跡全面揭露。「我們的期許是讓AI驅動的碳足跡管理平台處理繁瑣的碳排數據蒐集、分析等工作,讓醫護人員可以專注於人性化照護服務。」
協助台北醫學大學進行減碳行動的新加坡商希達數位有限公司執行長Torrent Chin表示:「產品的生命週期是固定的:原料、製造、運輸、使用與回收,碳排相對容易蒐集、分析與計算,醫療服務的碳排則沒有明確終點,需要進一步考量耗材、儀器與能源,對於商業模式也著重在服務的教育、旅遊與金融等產業來說,極具參考價值。」

4.JPG
醫療實戰對談,邀請各界重磅貴賓一同交流。左起:數位時代總編輯王志仁、新加坡國立大學永續醫學中心主任暨教授Nick Watts、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新加坡商希達數位有限公司執行長Torrent Chin。
圖/ 數位時代
6.jpg
圖/ 數位時代

製造業淨零突圍的關鍵:從產品碳足跡到循環設計

光寶科技總經理邱森彬表示,商業模式使然,光寶科技的產品碳足跡有90%來自生產製造使用的原料,想要更好落實產品碳排,必須從原物料著手,為了加速產品碳足跡管理,成立希達數位,以巨量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科學化、系統化的方式著手。「根據統計,我們有1,800萬產品碳足跡活動、19萬個物料,以及3,300個產品系列的資料要處理,若是由外部顧問給予協助,需要100個顧問、花費3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但在希達數位的產品輔助下,僅15個顧問、6個月的時間就完成全產品碳足跡揭露,成為全球第一家完成全產品碳足跡揭露的電子製造業。」

7.jpg
圖/ 數位時代

完成全產品碳足跡揭露後,光寶科技發現:每年必須刪減8%二氧化碳量才能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83%二氧化碳來自消費性電子產品跟能源管理,為了更好服務品牌客戶,必須在2030年實踐50%減碳目標,以及19萬個物料中,包材碳排最高,必須即刻行動以高效減碳。「做好全產品碳足跡,我們才可以更精準地推動產品脫碳策略,並且鼓勵供應商一起跳脫框架、共同開發低碳材料。」邱森彬如是說道。
對此,Amazon Web Services(AWS)台灣暨香港企業銷售暨策略方案副總經理謝佳男表示:「產品碳足跡只是第一步,不僅能讓我們知道碳排熱點並採取行動,如降低包材碳排等,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產品規劃與設計之初就預測可能的產品碳足跡並予以優化,更好實踐永續營運。」

8.JPG
產業實戰第二場,則邀請到光寶科技總經理邱森彬與AWS台灣暨香港企業銷售暨策略方案副總經理謝佳男,提及從產品碳足跡到循環設計,將為製造業綠色轉型的關鍵。
圖/ 數位時代
10.jpg
圖/ 數位時代

戴爾科技集團永續服務資深總監Bobby Mon Raother表示,該公司自2008年即開始使用再生材料,並在2021年提出Concept Luna,將以循環設計–從設計階段就考慮可修復性、可升級性、材料回收、減少浪費–的概念,如模組化設計、可維修面板、使用再生材料,以及智慧感測與遙測等,藉此延長PC等產品壽命、降低環境衝擊。「在產品碳足跡方面,我們將持續從製造、運輸、能源使用與報廢管理等四個面向切入,積極減少每個階段的碳排放量。」

11.jpg
戴爾科技集團永續服務資深總監Bobby Mon Raother延續製造業對談的內容,分享Dell如何製造、運輸、能源使用與報廢管理等四個面向切入,積極減少每個階段的碳排放量。
圖/ 數位時代

自2005年開始提供永續顧問服務的施耐德電機日本永續事業部ESG數位轉型負責人呂勁毅進一步分享協助世界500強客戶實踐淨零轉型的心得:「除了要擬定策略、採用數位工具、蒐集與分析數據,更重要的是透過治理手法與相關活動加速整個進程,發揮數位與淨零雙軸轉型綜效。」
總的來說,無論是醫療或製造業,淨零已不再只是企業的選修課,而是決定競爭力的新指標,唯有做到產品碳足跡全揭露,同時,結合AI數據治理、循環設計與數位轉型,才能在碳定價與供應鏈重塑的時代突圍,將減碳壓力轉化為成長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