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Logo,大麥克、薯條還打上馬賽克!麥當勞極簡廣告創意如何深植人心?
少了Logo,大麥克、薯條還打上馬賽克!麥當勞極簡廣告創意如何深植人心?

除了用來遮蓋物體,馬賽克還能怎麼用?

麥當勞最近交出了一份創意滿分的答案卷—— 用馬賽克來做廣告 。仔細看看下面這張圖,你能看出這是什麼嗎?

麥當勞
圖/ 愛范兒

答案是薯條。如此有趣的創意也讓不少人驚呼: 一張馬賽克圖讓我看得都餓了

一張馬賽克圖片,讓顧客們飢腸轆轆

以往的速食廣告,大多是透過展示漢堡、薯條、雞肉等食品的外型,來體現它們的「色香味」,進而引發人們的饑餓感,連帶推動產品銷售。

而麥當勞這次卻反其道而行,不僅少了肉汁四溢的漢堡、金黃色的薯條,就連麥當勞標誌性的Logo都不見了。

全然是一張由各種畫素拼組而成的馬賽克圖片,右下角僅寫著一句話:「猜猜誰回來了(guess who's back)。」

這是麥當勞近期推出「No Logo」廣告系列的其中一幅。廣告發佈後,引發了不少討論,相較於傳統廣告,它確實令人耳目一新,甚至衍伸出新的競賽——誰能以最快的速度準確地認出馬賽克是哪些食品。

麥當勞
圖/ 愛范兒

當觀眾認出大麥克或麥香魚漢堡時,腦海裡出現的產品影像立刻刺激著味蕾,也因此出現「一張馬賽克圖看得都餓了」的情況。

但事實上,這並非是麥當勞首次利用馬賽克來推廣產品。今年4月,麥當勞曾搭上了一次NFT熱潮,推出以麥當勞漢堡、雞腿、薯條為基礎的NFT數位產品,同樣也是由一堆馬賽克所構成的。其保持了與傳統廣告一樣的動畫形式,雞腿一個個落在碗裡,漢堡一層層組合起來,即便是模糊的馬賽克也能讓人快速辨識。

麥當勞
圖/ 愛范兒

這些新奇有趣的廣告設計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當時,麥當勞在廣告公司TBWA的幫助下推行了「無品牌」宣傳戰略,透過極簡的創意廣告來強化自己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並藉此推動旗下產品的銷量提升。

隨著時間的遞進,廣告設計的簡約程度越來越高。2013年的廣告僅是產品的局部放大圖,讓人們一看這個圖片就能聯想起麥當勞漢堡,以凸顯品牌特性。

麥當勞
圖/ 愛范兒

爾後則是變成了扁平化的圖示設計,漢堡、薯條變成一個個扁平化的圖形,直至今日又改為馬賽克,甚至有人調侃這對設計師來說實在太友好了。

但事實上,這一系列的廣告宣傳效果意外地好。作為主要推廣地區的法國,其銷售額大幅成長,甚至成為了麥當勞在全球的第二大盈利市場。

更重要的是, 這一系列廣告證明了一件事,麥當勞的品牌形象十分穩固 ,否則人們也不可能僅憑一張馬賽克圖就認出大麥克漢堡。

越極簡、隱形的設計越吸引人?

No Logo系列的馬賽克廣告確實令人耳目一新,沒有出現實體產品或推銷產品特性,反而獲得了銷量和輿論聲量的雙贏。事實上,在廣告界採用這種「無實體」設計的公司還有很多。

無印良品(MUJI)可能是最擅長無實體設計的企業之一,其崇尚「 無即是有 」的概念,在海報廣告上也保持著一貫的簡約、無產品和無品牌。在1980年發佈的首張海報,其簡潔風格就已顯露無疑,除了大量的文字鋪陳,就只有一個手持無印良品的插圖。

無印良品
圖/ 愛范兒

1983年,MUJI推出了經典海報「自然、當然、無印」,在手繪圖中,小孩戴上了土星帽子,充分體現出MUJI崇尚自然、強調舒適的風格。此後的廣告大多採取類似風格,皆從自然、人物中取材,儘管沒有露出MUJI的產品,但在人們心中卻建立起自然、舒適的產品概念,以推動銷量成長。

無印良品
圖/ 愛范兒

同樣是家喻戶曉的可口可樂也深知這個道理。2020年,可口可樂就曾推出一系列極簡的平面廣告,同樣沒有任何可口可樂的產品,卻能讓人快速辨認出該品牌。

廣告以大量的紅色作為基底,圖中僅有一個可口可樂Logo和一句「感受它(Feel it)」。這看起來似乎違反了直觀、易理解的基本規則,但仔細觀察下來,就會發現圖中文字與可口可樂Logo的排版,和經典的玻璃弧形瓶是一樣的。

可口可樂
圖/ 愛范兒

延伸閱讀:快樂肥宅水換新衣!可口可樂百年來有哪些創新,讓「瓶子」變成最有價值資產?

Feel it處於瓶蓋的位置,可口可樂Logo則置於瓶身中心處,看起來沒有任何產品,但實際上是被「藏起來」了。

比起普通廣告,這類的極簡廣告也相對好玩一些。在辨認弧形瓶的過程中, 人們與這張平面廣告產生了互動作用,有趣又好玩

而科技界的蘋果,同樣也是無實體設計的擁護者之一,自2003年就推出了一系列剪影式的廣告,透過它們來推廣iPod。

ipod
圖/ 截圖自YouTube

廣告畫面中大多是一位或多位人物舞動著身軀,而那條白色的線正是耳機,隨著人物的舞動,白色的矩形物體也越來越顯眼,那個東西毫無疑問地就是iPod。

在廣告推出後,iPod的知名度大增,次年就成為了美國最受歡迎的數位音樂播放機。 更重要的是,蘋果透過這一系列廣告成功地將iPod符號化,標誌著酷和音樂

這些廣告的成功與極簡設計息息相關,當內容變得極其簡單,馬賽克、可樂瓶、iPod等非實體的核心元素變得愈發明顯,人們也就更容易看見這些被「藏」起來的元素。

當然,極簡風格並非是最重要的。李奧貝納創意總監Pete Heyes在為麥當勞製作「無品牌」廣告時表示,「在執行過程中,我們需要尊重產品的標誌性本質,在視覺上具有趣味性並提供一些『食物價值』。這在沒有照片的情況下,是相當棘手的。」

他們給出的最終答案,是將麥當勞漢堡的食材名稱及顏色挑出來,組成一個極簡的文字海報,少了麥當勞Logo、漢堡圖片,卻依然能讓人們聯想起麥當勞漢堡。

麥當勞
圖/ 愛范兒

打造文化符號,企業才能恆久遠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連鎖速食店之一,麥當勞的經營歷史已超過六十年,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人們對麥當勞漢堡足夠熟悉,其產品本身也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

在漢堡成為符號的過程中,麥當勞自己也費了不少心力,自2013年推行的無品牌戰略開始,一直保留著麥當勞漢堡的核心元素,如漢堡結構、顏色等等,這些極度抽象的元素構成了一個「 無形Logo 」。

相較於麥當勞的M字經典Logo,這類抽象的視覺特徵所組成的無形Logo則更有擴展性,可以充分地適應各種展現形式,如文字、馬賽克圖,都能展現出麥當勞漢堡的核心特徵,讓人們快速辨認出來。

相較於傳統廣告,這種手法不僅能增添新鮮感及趣味性,甚至促使人們分享到社群媒體上,形成更大的聲量。

法國麥當勞廣告 TBWA 首圖 01.jpg
圖/ TBWA\Paris

延伸閱讀:是誰偷吃大麥克?沒有Logo、沒有文字,法國麥當勞新廣告掀起網路熱潮

另一方面, 傳播環境的改變也影響了廣告內容的形態 。網路時代到來後,資訊的暴漲導致人們看到的內容和廣告數量迅速增加,搶奪注意力經常成為廣告的第一要求。

No Logo式的廣告以極簡強調核心特性,不僅有趣也能迅速搶佔注意力,將漢堡等核心特性傳達給消費者,形成穩固的產品、品牌記憶。

值得一提的是,麥當勞在2013年推行「無品牌」戰略的時間,正是蘋果推出iOS 7全面轉向扁平化設計的時間,極簡設計已成為受各行各業所認可的核心趨勢。

為了讓這個無形的Logo深深地烙印在人們心中, 麥當勞的文化聯名也是重要手段之一

去年(2020),麥當勞就與知名饒舌歌手Travis Scott推出聯名的麥當勞套餐和周邊服飾,這也是繼麥可.喬丹之後,麥當勞第二次與明星一起推出限定服飾和套餐,可見麥當勞對於這次聯名十分重視。

麥當勞
知名饒舌歌手Travis Scott與麥當勞推出聯名商品。
圖/ 截圖自Twitter

據《富比士》報導,限定套餐和服飾推出了3個月左右,麥當勞的銷售額也因此成長4.6%。而饒舌歌手Travis Scott也獲得了近2,000萬美元(約5.6億台幣)收入,除了500萬美元的合作費用外,剩餘的1,500萬美元則來自商品銷售。

曾創作出經典廣告Think Different的廣告大師Lee Clow曾表示,若一個創意能運用在T恤上,那麼它就適用於任何地方。現在看來,麥當勞與Travis Scott的合作確實證明了這點,不僅將漢堡印上T恤,還獲得了人們的喜愛。

麥當勞
圖/ 截圖自Twitter

延伸閱讀:BTS聯名餐橫掃社群,麥當勞雞塊銷量大漲280%!他們為何能登頂成「紀錄少年團」?

有趣的是,Lee Clow任職的廣告公司TBWA,如今也是麥當勞無品牌戰略的重要合作夥伴。TBWA與蘋果等多個品牌合作推動旗下產品符號化的案例,讓它成為了全球最知名的廣告公司,而這也是麥當勞選擇它的原因。

畢竟No Logo馬賽克系列廣告的背後,除了藏著漢堡,也蘊含著麥當勞將自家漢堡符號化的野心。 對於一間家喻戶曉的企業而言,成為一個文化符號,顯然能讓它的影響力更持久,走得更長遠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