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是什麼?隨著時代不同,答案也不同。
回到1980年代,前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lton Friedman的說法最具代表性,「就是賺錢」,企業賺錢才能照顧好員工和股東,也才能持續經營服務好客戶。的確,企業不賺錢,員工就會失業,股東投資泡湯,客戶服務中斷,是最大的不負責任。
但如果只重賺錢,只看企業內部,不考慮外部環境和全體利益相關者,企業詐騙、高管自肥、壓榨員工、剝削消費者、耗能污染、逃漏稅等問題層出不窮,把成本轉嫁到外部,社會也難以承受。
企業需要取得內外部平衡,才可持續發展。從2000年後進入公眾視野的CSR議題,應運而生,一路演進到近年的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和ESG(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有更清楚的規範和指標。
ESG揭露有如新版企業體檢報告
特別是在ESG方面,目前台灣中大型企業都被要求要揭露相關資訊,並定期出報告,中型和中小型企業也將被納入。而這些由公司主動公布的資訊,陸續成為銀行在審核貸款、投資者對標的方做盡職調查、國外客戶稽核供應商、以及消費團體對企業認可的參考標準。
這很類似1990年代的ISO運動。製造業的生產線要通過ISO-9001認證,服務業要通過ISO-9002, 後來又有對環保的ISO-14000,都是對企業進行體檢,目的是提升體質、淘汰劣者。沒通過ISO認証,就無法留在供應鏈上拿到訂單。因此,ESG不是唱高調,而是進入新商業世界的門票。
擔任那斯達克CEO的Adena Friedman,在去年提出新的治理規範,向美國證管會(SEC)申請後已於今年通過,要求在那斯達克上市的三千多家企業,董事會中至少要有兩席保留給女性、少數族裔或多元性別者,不然就要處罰、嚴重者摘牌下市,以此打破由男性白人主導上市公司董事會的傳統。與Milton Friedman有同樣姓氏,卻有不同主張,標示企業責任從獲利到與社會共好的四十年轉變。
更多關於ESG的內容,請下載收聽本集Podcast:
ESG不是唱高調,是進入新商業世界門票
【延伸閱讀】
1.長榮染疫機師違規聚餐違反3規定遭開除!芝加哥航線喊停
2.使用台積電5奈米製程!蘋果MR頭盔完成晶片設計,連線iPhone才能發揮100%實力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