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一人公司「雷蒙三十」負責人侯智薰家中的工作區域,頓時就會有一種他是位工程師的錯覺:除了超大的32吋曲面螢幕,還外掛一個直立式螢幕,升降桌、人體工學椅、耳機與各種轉接頭整齊地擺在周圍。
他在線上學習平台Hahow的筆記軟體Notion線上課程,擠進熱門課程排行榜前30名;經營討論職涯與工作效率的Podcast頻道、部落格,曾獲部落格平台Medium生產力與工作類別Top 5的中文作者;還推出付費訂閱內容「生活黑客(Life Hacker)」。身分多樣並橫跨多個領域,他自述是「把自我當成產品」在經營。
生活黑客(或生活駭客)的定義,泛指在生活或工作領域中,利用各種技巧、技能、新穎的方式提高生產力與效率。侯智薰貫徹這個理念,特別專注在數位工具的使用上,日常使用的數位工具將近30個。
犧牲睡眠換時間?其實用不著這麼做
「只要是重複性、不用動腦的工作,就該交給機器人去做。」在各式各樣的數位工具中,侯智薰以電子表格工具Airtable為核心,記錄工作、會員與文章資料;Notion是閱讀清單、工作進度規畫的平台。
自動化工具Automate.io則負責處理「重複性」任務,不用寫程式,就可以用串接API(應用程式介面)的方式連結兩個應用:像是在E-mail中加上特定標籤,就自動彙整到待辦清單;或是一有讀者勾選訂閱電子報,就自動生成一個名單寄出,會員資料也會匯入Airtable中儲存。就連壓縮圖片、照片去背、上字幕、剪貼簿管理等,也都能找到相對應的數位工具。
大學念化工系的侯智薰,之所以如此嫻熟數位工具的應用,最初其實是生活所逼。為了賺取生活費,他四處兼差打工,包含大量撰寫部落格文章、在南科做簡報教學、擔任講師等。
「工作之外還要兼顧課業,但時間哪有這麼多?最粗暴的方式就是不睡覺,後來才開始利用各種工具來增進效率。」像是用Edo Agenda做時間管理、Inoreader整理新聞來源,或是用OneNote整理上課與閱讀原文書的筆記。
挑選數位工具2大重點:鎖定需求、不怕英文
在那段追求「擠出更多時間」的時期,侯智薰領悟到一個道理:數位工具的選擇應該是效能至上,而不是為了酷炫。道理說來簡單,卻是許多人都會落入的陷阱。就拿筆記軟體來說,選擇這麼多,今天看別人用A產品很讚,就從B產品跳過去,用不習慣只好又回到B產品,最後反而花了很多時間上手不需要的功能。
「學習新工具、轉移工具也都是成本。」侯智薰以Notion舉例,下載一個待辦清單的模板,就算介面設計得很漂亮,裡面卻有很多根本不合用的欄位,多填寫這些資料都是浪費時間。因此,在挑選專屬的數位工具上,侯智薰的建議是:從需求出發、不要害怕英文。
舉例來說,他曾經為了解決圖片檔案過大的問題,想要找到一個可以壓縮圖片檔案、顏色又不會跑掉的工具,就直接搜尋wordpress(架站工具)加上compression(壓縮)等關鍵字,地毯式地搜索適合的工具,「只要需求夠明確,英文的資料都足夠。」
活用英文的目的,除了用於搜尋工具之外,另一個原因是學習所需,因為許多工具的使用方式教學都是以英文居多。
而在選擇好要用工具後,侯智薰提醒,要設定一個「賞味期限」,並且在期限內真正導入工作中,確認是否能協助提升效率,「要真正能融入工作流,才有使用的價值,不要為用而用。」
由於數位工具經常推陳出新,對於一般工作者,他建議可以找一個生活狀況、工作型態、價值思維相近的媒體或個人當作學習對象。像他自己以前常看《電腦玩物》、中國媒體《少數派》,「讓其他人替你實驗、使用,把時間花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同時使用這麼多數位工具,很多都是要付費的,計算下來,侯智薰每個月會花掉新台幣6,000元。不過,他覺得相當超值,「畢竟我是一人公司,效率至上囉。」
責任編輯:吳佩臻、張庭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