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iPad生產力的爭論一直持續到現在,其中有一個觀點讓我印象頗深:就是iPad在使用Office三套件時體驗不算很好,功能都不是完全版的。
現在,這一觀點可能要成為過去了,不過帶來改變的並非是微軟,而是蘋果自家的iWork辦公套件大更新:Numbers終於有了數據透視表功能,Pages在手機上的觀看、編輯體驗更好了,而Keynote則增加了多個協作等功能。
在功能性方面,iWork三款app都獲得了不小的提升,iPhone、iPad、Mac端都已經更新,今天大家就可以去App Store或Mac App Store下載使用了。
Numbers有數據透視表了
聽聞Numbers有了數據透視表功能之後,我身邊的數位Mac用戶都稱其為「史詩級」更新,作為整理數據最常見、方便的功能,它一直都是Mac用戶們所渴求的。
我們也體驗了一段時間,發現在具體使用上還是蘋果一貫的風格——直觀、簡潔。
Mac端Numbers的數據透視表功能和Excel類似(Excel裡稱為樞紐分析表)。Numbers的頂部功能欄中多出了一項「數據透視表」功能,點擊後系統會自動新建一個數據透視專用表格。以數據透視表課程中經典的的《各城市電器銷量表》為例,它比較符合日常辦公的情況,日常輸入一大段數據之後,往往要進行整理分類,甚至單獨選擇某些數據。
通過透視表可以對每位銷售人員的銷售數據進行歸類整理,了解每位銷售具體的銷售能力,按照先後順序直接將城市和姓名拖拽到行一欄中,接著將電視機、空調、冰箱三項以求和的方式放在最後的值當中,表格會自動完成計算。
這樣就能看到每位銷售人員在不同城市以及總計的銷量了,如果在行中直接去掉城市這一字段僅保留姓名,就能直接看到每位銷售不同產品的情況了。
整體操作方式和Windows端的Excel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按照行、列、值三大字段選擇,以拖拽的交互方式為主,遷移或者學習成本並不高,用過Excle樞紐分析表的人基本都能很快適應。
既然兩者操作方式差別不大,對比操作效率其實沒多大意義,對Numbers更重要的反而是分享和導出,在最新版上你可以直接將帶有數據透視表的Numbers表格導出為Excel。在我的實際體驗當中,導出的Excel版本的兼容性表現不錯,沒有出現任何數據遺失或者亂碼的情況,你甚至可以在Mac上編輯完表格後回到Windows電腦上繼續編輯透視表格。
iPad和iPhone的Numbers同樣有數據透視表功能,iPhone的螢幕更小,而且主要操控方式是觸控,Apple也特別為此做了調整:進入表格後會在右下角看到一個「單元格」按鈕,選擇表格內容後點擊按鈕,就可以建立數據透視表了,一樣的行、列、值三個不同的字段,按住即可拖拽,效果幾乎和Mac端一致。
Keynote分享更方便
疫情出現,讓遠程辦公成為了新潮流,zoom等遠程會議應用越來越火爆,作為會議的重要工具,Keynote也在遠程分享方面做出了改進。
首先就是畫中畫功能,現在Keynote可以調用Mac、iPhone、iPad的相機,並在幻燈片中加入一個同步的影片畫面,在遠程演示的時候,就可以通過這個影片畫面向接收者傳遞更多的信息。
而且Mac是可以擴展連接多個攝像頭的,甚至可以直接在連接到的Mac、iPhone、iPad螢幕內容。現在iPhone和Mac軟件生態還沒徹底打通,螢幕擴展不失為一種新的打通內容方式。
其次就是混合演示功能了,以往多人控制播放同一投影片並不方便,要不就是需要等人報告完了切換到下一位,要不就是需要在遠程會議中提前分享文件,以螢幕分享的方式放映投影片。
Keynote的混合演示功能去掉了這一限制,主持人和其他演講者都可以參與控制Keynote放映,當然作為主持人在幻燈片放映中的權限是更多的,可以控制其他演講者什麼時候開始操控Keynote。這樣一來,使用Keynote報告會更加無縫,團隊配合也更加方便。
共享功能之外,這次Keynote還帶來了新的兩個編輯功能,其一是新的圖標類型——雷達圖,方便一次展示多個變量的異同之處。其二就是翻譯功能的加入,更新macOS Monterey系統後可用,最多可支持11種語言。
此前Keynote就基於iCloud打通了共享編輯,現在連放映也可以了,再加上剛剛提到的畫中畫功能,遠程共享越來越方便了,可以說是搶了一部分遠程會議應用開發商的生意。
對iPhone更友好的Pages
相比Numbers和Keynote,本次Pages的更新量小了一些,但實用性絲毫不差,新功能螢幕視圖在體驗過程中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往在手機上使用Pages,在輸入或調整文字時往往需要多次縮放,實在是不方便操作,除非是緊急時刻,我一般都不願意使用Pages手機版製作,螢幕視圖解決了這一問題。
進入Pages打開這一功能後,你會發現文字和圖片剛剛好適配到屏幕大小,多欄視圖也被調整為單欄了,編輯、替換起來更方便了。
這會影響Pages原本的排版格式嗎?一開始我也擔心這一問題,畢竟調整格式可比調整文字麻煩多了。實際結果證明擔心是多餘的,螢幕視圖並不會改變格式,只要在輸出或打字時關閉這一功能就好了。此外像剛剛提到翻譯、雷達圖等功能,新版Pages也同步加入此功能了,這裡就不贅述了。
在手機上編輯Pages文字確實有一些特別的優勢,畢竟手機已經是我們最親密的工具,幾乎隨時隨地可以使用,在某些應急場合下很有用,對比電腦也有便攜性的優勢。再加上螢幕識別以及iOS 15上的諸多新功能,Pages作為日常文字記錄應用綽綽有餘了。
蘋果跨出新一步
更新的Pages、Numbers、Keynote 能完全替代Office三套件嗎?恐怕在大多數人眼裡,答案都是否定的,兩者有著不同的交互邏輯以及產品方向,習慣了Office的用戶遷移到iWork套件顯然不會很輕鬆,習慣是很難被逆轉的,尤其是在效率應用當中。
但顯然新的iWork,能讓更多蘋果用戶選擇它而不是Office,iPhone雖然不適合長期輸入或作為大型效率工具使用,但Apple為Pages、Numbers設計一套簡約的交互方式,再加上大量的模板,在基礎體驗方面能讓人快速上手。
這次的螢幕視圖就是案例之一,同時智能手機作為人們最親密的工具,具備使用量級和便攜優勢,也能為之後iPhone用戶們「升級」到Mac打好基礎,在iPhone上接觸過iWork之後,再接觸Mac版顯然更好上手。
iPad一直被吐槽生產力一般,在新iWrok的幫助下也得到了緩解,尤其是數據透視表功能,不僅功能豐富度方面能和Excel比拼,還有極佳的兼容性。
在功能豐富度方面,iWork和Office三件套相比或許會差一些,前者的優勢在於多設備協同,從iPhone到iPad、再到Mac,三款不同螢幕大小,交互方式迥異的設備可以滿足不同場景使用。
iWork配合三款設備又剛好適應不同程度的生產需求,同一系統降低了人們的學習成本,最大程度地提升了效率,再加上其免費的銷售策略,在競爭激烈的辦公應用領域也能占得一席之地。
作為蘋果生態圈的一份子,iWork和蘋果生態相互成就,前者穩固了生態壁壘,後者通過多設備協同等方式持續不斷地為它帶來新用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熱門焦點】
1.3年後,全球過半App來自這裡!No-Code平台百花齊放,新創、巨擘看上哪些商機?
2.IKEA 電競家具在台開賣!攜手華碩ROG,如何靠細節滿足玩家需求?
責任編輯:吳佩臻、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