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醫療新創而言,他們在跨域發展與整合時,普遍會面臨那些挑戰?
《2023明日醫療趨勢論壇》在上週(9日)於南港展覽館舉行,《數位時代》總編輯王志仁、美國高通公司業務開發總監暨「高通台灣創新競賽」計畫負責人戴郁文、美商宇心生醫總經理張瑞中等人齊聚,共同探討臺灣醫療新創的現況。
台灣醫療新創市場太小,出海是必然趨勢
「智慧醫療,是跟我們人生切身相關的題目,所以無論景氣如何變化,它一直都會是創投很重視的產業類別。」戴郁文觀察到,台灣新創存在2大優勢:一是對新技術(如5G、AI)的掌握度很高,能夠很快運用這些技術,針對產業既有痛點提出最新的解決方案;二是軟、硬體的整合能力強,能夠很好地將軟體服務應用到硬體平台(如醫療器材)上。
張瑞中則分享,在台灣發展醫療新創,頂尖人才與技術不是問題,最大的挑戰是市場:「台灣的市場不夠大,就算你在台灣做得很好,還是養不起整間公司。所以必須走向全世界,尤其是美國。」
然而,台灣新創出海,緊接著可能又會面臨2個困難,一是美國當地市場非常競爭,二是公司本身缺乏知名度。「醫療是最保守的產業領域,客戶不太更換原本習慣的治療方式、檢測儀器,否則如果出了任何問題,很可能會被告。」張瑞中指出,這些風險都會讓創投們的行動更加謹慎,也間接造成醫療新創團隊攻打市場的過程中欠缺資源。
張瑞中比喻,醫療新創闖進國際市場,彷彿進入一場世界圍棋大賽,在棋盤上落下每一顆棋子,「而且新創不是一口氣持有180顆棋子,一開始可能只有少少的5顆、10顆,但你的對手可能已經完整具備180顆棋子了。你要在下完所有棋子之前,繼續找棋子,才能夠一直與對手競爭,否則只能倒閉(out of business),這是我感受到的主要困境。」
發展醫療新創關卡多,重在累積客戶信任、取得創投支持
即便成功跨足海外市場,醫療新創還需要克服層層的關卡,包含通過當地的繁複認證(例如美國FDA認證)、找到買單的客戶等等。
「在醫療領域,真的不是成本競爭,你把東西賣貴是沒有問題的,主要是客戶要對你有信心。」張瑞中分享經驗,也提到自家產品在美國做了臨床實驗,實際與跨國大廠飛利浦的高階心電圖做比較,「以此證明我們跟飛利浦是同等級的,因此慢慢地被客戶接受,然後累積產品知名度。」
戴郁文則說道,她一直提醒新創團隊同一件事,「為客戶服務,應該重視他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好處,而不是能夠擁有多好的產品功能(Customer by Benefit Not Features)。」
此外,醫療新創也需要獲得本地創投(資本市場)的支持。
「台灣現在給予醫療產業的評價還不夠好,很多公司擁有很多產品線,甚至還有工廠,但他們的市值可能只有1、2億美元,這會導致創投覺得無利可圖。」張瑞中說道,唯一的解方是走向海外,當擁有國際市場支持時,才可能拿到更高的市值,以及從投資人手上拿到源源不斷的子彈。
此時此刻,有人期許生醫產業成為台灣下一座護國神山,更有來自金融界、電子業的大佬投資國內醫療產業。但從新創的角度來看,醫療仍然是個讓人捉摸不透的市場,如何精準落好每一顆棋子、以進攻姿態拿下更多的領地,將會是勝負關鍵。
責任編輯:蘇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