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安傳全球裁員3千人!年初才說要徵才,年中就狂踢人⋯「觸底出局」計畫是什麼?
幣安傳全球裁員3千人!年初才說要徵才,年中就狂踢人⋯「觸底出局」計畫是什麼?
2023.07.17 | 區塊鏈

外媒《CNBC》報導指出,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員工透露,公司目前正在裁員,以回應美國政府正在進行的調查,且調查最終可能以協議裁決或和解告終。

這位人士表示,幣安全球預計裁員1,500至3,000人,且這波裁員潮將持續到今年年底。另外,美國監管的調查可能會從根本上重塑幣安,如果幣安選擇和解,可能會面臨數十億美元的賠償。

幣安發言人對裁員將影響3,000名員工的說法提出異議,稱這個數字根本不正確。

幣安發言人表示,「在我們為下一個主要牛市週期做準備時,我們需要關注組織的人才密度,以確保我們保持敏捷和活力。這不是一個精簡規模的案例,而是重新評估我們是否擁有擔任關鍵角色的合適人才和專業知識。」

其實,幣安執行長趙長鵬在今年1月份表示,公司計劃在2023年大舉招募人才,預計將員工人數增加15%到30%,沒想到6月初就傳出將裁員消息,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究竟怎麼了?以下為2023年6月1日報導:

全球科技業裁員潮不停息,幣安也要裁人!

2022年底,全球科技業掀起裁員潮,Meta、亞馬遜、迪士尼都各自砍了成千上萬個職位,且這樣的趨勢到2023年還沒有放緩的跡象。 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近期也在考慮要大裁員,並計劃在6月裁員20%。

按交易量計算,幣安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也擁有最大的市場占有率。 然而,從今年年初到現在,市場占有率逐漸下降了17%。

根據獨立記者「吳說區塊鏈」的推特表示,幣安目前有8,000名員工,而公司預計解雇高達20%的員工。

至於補償方案將根據不同地方、不同情況制定,也仍有一些部門在持續招募新人。另外,「吳說區塊鏈」認為,這次裁員可能和整體市場不景氣,以及過去的人員大擴張有關。

幣安:不是裁員,是為了下一個牛市組織調整

不過,根據外媒《Cointelegraph》報導指出,幣安發言人表示這次的決定「不是裁員,而是資源重新分配」。他也強調,在為下一個主要牛市週期做準備時,需要注意企業的人才密度,才能確保團隊保持敏捷和活力。

幣安策略長帕特里克希爾曼(Patrick Hillmann)後來也在推文證實「內部需要精簡」,但他否認公司將裁員20%,作為降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幣安「觸底出局」計畫是什麼?

幣安執行長趙長鵬在今年1月份表示,公司計劃在2023年大舉招募人才,預計將員工人數增加15%到30%。今年3月,根據外媒《Cointelegraph》報導指出,幣安不僅不會裁員,還訂下目標希望能在6月底前,把500多個職位補滿。

面對幣安年初、年中截然不同的作法,許多網友也挖出2022年底,趙長鵬在推特上發的一則「小心提供高年化報酬以及進行裁員的平台」的貼文,認為趙長鵬似乎被過去的自己「打臉」了。

而趙長鵬在消息釋出後,也很快的在推特上進行回應,表示這又是一則關於裁員的「FUD消息(Fear、Uncertainty、Doubt)」

趙長鵬表示, 幣安一直都有一個「觸底出局(bottom out)」的計畫,只要是不適合公司的員工,就會要求他們離職。 他補充說,其中一些人雖然表現很優異,但他們不適合這間公司的文化,就像混合辦公(WFH),就未必適合所有人。這個計畫每週都會推動一次,這次公司也沒有多少人會被裁員。

延伸閱讀:Coinbase、幣安都被起訴,幣圈1天蒸發527億美元!怎麼回事?

趙長鵬進一步補充說,幣安自成立四個月以來,就一直保持盈利,即使經歷了2次加密寒冬,都還是保持著穩定的盈利能力。而公司仍在招募人才,以提高人才密度。

幣安近期確實有不少新的挑戰,除了美國的監管問題之外,在美國加密友善銀行Silvergate和Signature Bank關閉後,幣安的美國分公司就一直在努力尋找新的銀行合作夥伴,作為用戶的法幣出入口。

而根據數據平台CCData報告指出,由於整個產業的交易平均下降,幣安4月份的現貨交易量已經連續第二個月下降,和上一期相比下降了48%到2870萬美元,寫下2021年以來第二低的紀錄。不過,在撰寫本文時,幣安官網上仍有323個職位開缺。

延伸閱讀:南韓央行攜手三星,研發「離線版」央行數位貨幣!沒網路怎麼操作?

資料來源:cointelegraphcoindeskbeincryptobusinessinsider

本文授權轉載自:Web3+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