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iPhone 15 Pro Max超搶手,佔訂單比重4成!郭明錤分析為何會熱賣
看好iPhone 15 Pro Max超搶手,佔訂單比重4成!郭明錤分析為何會熱賣
2023.08.30 | 3C生活

蘋果iPhone 15系列備貨狀況受矚目,國外科技網站預期iPhone 15系列本週開始量產,分析師預期蘋果看好高階iPhone 15 Pro Max獨具潛望式鏡頭功能帶動出貨,訂單比重上看4成,法人預期,鴻海將占Pro Max機種大部分組裝量。

市場預期蘋果(Apple)將在9月中旬發表iPhone 15系列,相關備貨狀況受矚目,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昨天在原名推特(Twitter)的個人社群平台X上貼文預期,售價最高的高階版iPhone 15 Pro Max,占iPhone 15系列訂單比重約35%至40%,是iPhone 15系列占比最高的機種。

郭明錤並預期,iPhone 15 Pro Max下半年出貨量,也會比上一年同期iPhone 14 Pro Max出貨量成長10%至20%。

他分析,iPhone 15 Pro Max是iPhone 15系列獨具潛望式鏡頭功能的機種,iPhone 15 Pro Max預期比重最高且出貨量年增,代表蘋果樂觀看待潛望式鏡頭功能賣點。

韓國科技媒體The Elec日前也引述消息人士報導,今年iPhone 15高階機種包括iPhone 15 Pro和Pro Max系列比重合計約65%,其中iPhone 15 Pro Max產量估3180萬支,占今年下半年iPhone 15系列產量估8630萬支比重約36%至37%區間,這與郭明錤的預估比重相仿。

不過市場傳出由於潛望式鏡頭製造難度高,可能導致iPhone 15 Pro Max出貨遞延數週,國外科技網站MacRumors和9to5Mac分析,儘管可能有部分供應鏈受限變數,但蘋果已掌握狀況,預期iPhone 15系列本周進入量產階段,iPhone 15 Pro Max仍可與同系列其他機種一併供貨。

9to5Mac預估,今年底iPhone 15出貨量約8000萬支,預期明年度出貨量約2.5億支。

觀察iPhone 15系列組裝供應鏈,外資法人評估鴻海集團在iPhone 15、iPhone 15 Pro和Pro Max仍有大部分組裝量,中國立訊切入iPhone 15/15 Plus及Pro Max機種,和碩組裝部分iPhone 15 Plus和Pro機種,緯創組裝部分iPhone 15。

延伸閱讀:蘋果發表會9/13登場!iPhone 15人氣金色掰了,重大變化有哪些?預測一次看

本文授權轉載自:中央社
責任編輯:蘇祐萱

關鍵字: #Apple #iPhon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