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該納管嗎?央行怎麼說?
金管會於26日正式公布加密貨幣指導原則,以10大重點作為基本方向,包括嚴禁境外幣商非法招攬業務、資產管理與隔離等,是台灣加密監管的重大里程碑。
根據報告內容指出,近期穩定幣的發展與應用範圍,已經漸漸從加密市場的交易媒介,進入實體經濟作為支付工具。
例如,全球第三方支付巨頭PayPal發行穩定幣,除了可以做為加密貨幣交易工具,更可進入實體經濟,提供轉帳、消費等支付業務。而當應用場景擴大、增加,卻未將其納管,則可能產生支付和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另外,世界各國也都陸續開始修訂支付法規或是訂定專法,像是日本、新加坡就修正「支付服務法」、歐盟訂定專法MiCA等,針對穩定幣的資產、贖回、資訊揭露、資產區隔等都有相關的規範。
台灣目前在加密產業的主管機關為金管會負責,央行認為穩定幣因具有電子支付的特性,主管機關應該修訂規範並將其納管。
金管會3點說明回應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也很快地針對此事進行回應,並以三點進行說明。
一、參考國際發展趨勢
各國在監管方面,大多先針對加密貨幣訂定業務管理法規,也就是監管採「交易面」先行,之後再針對包括穩定幣在內的加密貨幣「發行面」訂定相關規範,目前金管會的監理步調大致與國際吻合。
二、穩定幣發展仍在早期階段
目前各國針對穩定幣發行面的相關規範,其實還在持續發展中,也還沒有真的出現穩定幣廣泛應用的實例。也就是說,穩定幣發展在世界各國來看,都還處於早期階段,還沒被廣泛應用。
另外,分散式帳本技術運作效能還無法滿足支付交易高頻、大量,以及即時清算的需求,因此,利用穩定幣等區塊鏈技術提供支付服務的可行性或效率,也還需要持續評估。
三、境內是否能發行穩定幣還須討論
若未來穩定幣發行真的成為廣泛支付工具,還可能涉及國家貨幣主權、貨幣政策及金融穩定等,因此針對台灣境內是否能發行穩定幣,金管會將持續與央行共同研商。
監管態度影響產跟發展!律師:可能引發產業出走
穩定幣影響力日增,下一步該怎麼做?
資鋒法律事務所所長陳建佑律師表示,接下來的重要趨勢有三個:穩定幣、央行數位貨幣(CBDC)、資產代幣化(RWA)。
穩定幣的監管,對台灣加密產業的發展勢必也會有所影響,包括台灣本土業者自己的發展,或是海外業者來交流、來落地投資的時候,台灣可能會沒有穩定幣相關的法規可以因應。
監管管太嚴、管太鬆,或甚至完全不管,都是問題,但重點是政府的態度要明確展現出來。台灣的業者因為都有實行法令遵循,更會因為監管不明確而被限制住;反而境外的業者卻可以提供更多服務,這對國內的業者相當很不公平。
本文授權轉載自:We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