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女孩工作後,職場再掀起「咖啡打卡」浪潮!老闆怎麼防止員工「到此一遊」?
懶女孩工作後,職場再掀起「咖啡打卡」浪潮!老闆怎麼防止員工「到此一遊」?

疫情使得遠端辦公的浪潮應運而生,但現在越來越多科技公司要求員工重回辦公室,不情願回辦公室的員工催生出一項新趨勢: 咖啡打卡(Coffee Badging) 。一早趕赴公司報到滿足出勤要求,很可能還會喝杯咖啡和同事閒話家常,接著悄悄溜回家遠端辦公。

儘管疫情下眾多公司加入遠端辦公浪潮,甚至有多家公司企圖完全遠端化,然而實行遠端辦公一段時間過後,最終許多公司不得不同意,面對面上班仍然有遠端辦公無法取代的優勢,就連遠端辦公推手、視訊會議軟體公司Zoom都要求員工回到辦公室,坦承網路上很難激發創新與討論。

職場新趨勢:咖啡打卡Coffee Badging是什麼?

但體驗過遠端辦公自由的員工很難回到過去,就像「安靜離職」、「懶女孩工作」等疫情後新興的工作趨勢,對回到辦公室政策不滿的員工也催生出「咖啡打卡」的趨勢,到辦公室喝杯咖啡、和同事互動一下,如同完成打卡般,然後就離開公司遠端辦公。

視訊會議設備公司Owl Labs的調查指出,多達58%混合辦公員工承認有「咖啡打卡」的行為,另有8%員工雖然沒這麼做過,但有意嘗試。

為何明明都進辦公室了,員工卻刻意離開公司遠端辦公?《富比士》指出,這是因為員工覺得自己被迫花費時間金錢通勤,因此到達公司休息一下露個臉,然後就會盡快離開。

remote work
習慣遠端辦公的員工被公司叫回辦公室,也因而出現到公司打卡、喝咖啡,然後就回家辦公的情況。
圖/ Simon Abrams on Unsplash

遠端辦公期間讓員工體認到出門工作的高昂成本。Owl Labs提到,在美國員工在辦公室的成本平均每天51美元,相當於每天都需要進辦公室的員工每個月要多花超過1,000美元;同時每天需要花費可能1小時以上的時間通勤。

不過Owl Labs執行長法蘭克.維肖特(Frank Weishaupt)指出了另一種可能性,這代表員工開始看見辦公室的價值,享受在辦公室遇見同事、閒聊的時光,並強調「咖啡打卡」的趨勢,並不意謂著員工離開辦公室後是在偷懶。

無論如何,咖啡打卡趨勢的出現都是得益於疫情後較為寬鬆的制度,雖然許多公司要求員工返回辦公室,並沒有嚴格限制在公司待滿8小時或約定的工作時長,這讓員工可更靈活地安排每天行程,甚至像「咖啡打卡」般露個臉

嚴防咖啡打卡「到此一遊」式出席,企業怎麼制止?

然而並非所有公司都能接受員工來辦公室只是「到此一遊」就回家工作,有越來越多公司開始嚴格審視員工待在辦公室的時間,甚至運用除了打卡外的手段來監控工作狀況。

《華爾街日報》指出,Meta、Google、亞馬遜等科技巨頭都開始透過打卡資料,或者更嚴格的手段來確認員工待在公司的時間,不僅可以知道員工幾點進入辦公室,也可以透過監控員工使用印表機、進入其他樓層的情況來得知員工是否待在公司辦公。

TikTok已經要求員工每周回辦公室三天,並使用一款名為「MyRTO」的內部工具,來監控員工進出辦公室的狀況,沒辦法達成的員工會被要求解釋無法返回辦公室的原因。

《富比士》也提到,有一位澳洲保險集團(Insurance Australia Group)的前顧問被解僱、並且上訴失敗的原因之一,便是公司監控了她的線上活動及使用鍵盤的頻率,成為判斷她沒能履行工作職責的材料。

google.jpg
Google等多家科技大廠都要求員工每週必須有一定天數回到辦公室工作,也因而激發員工反彈。
圖/ Unsplash

儘管公司更嚴密監控的監控可以防止類似「咖啡打卡」的事情發生,卻可能影響到員工對公司的信任。事實上,Google曾在監控員工出勤狀況時遭遇激烈反彈。

延伸閱讀:當員工安靜離職,企業年損近百億元!破壞者、溫和脫離者⋯該如何讓他們找回熱情?

咖啡打卡的副作用

今年6月,Google在公司信中告訴員工他們將更嚴格地審視出勤狀況,並且會向沒有到辦公室的員工發送提醒時,員工們非常激動地反對。「這封信給人一種難以置信的家長式作風。」一位Google工程師認為,「對可以遠端完成工作的人來說,這不是適當的作法。」

「如果我必須坐在辦公桌前,只是因為擔心被老闆查勤,即使沒做任何有生產力的事,那就存在信任問題。」維肖特指出,「這不是小學,我們雇人不是為了看到他們工作,而是為了實際完成某項工作。」

延伸閱讀:想替馬斯克工作,先回答「腦筋急轉彎」!為何愛問燒腦題目?

資料來源:CNBC華爾街日報Forbes

責任編輯:林美欣

關鍵字: #職場 #遠端工作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浪潮下的眼睛革命:信驊科技如何用一顆晶片,看見產業未來
AI浪潮下的眼睛革命:信驊科技如何用一顆晶片,看見產業未來

當前智慧製造與AI應用正加速深入產業現場,影像監控的功能已從單純的錄影與回放,進階為結合AI技術的即時感知與判斷系統,為產業升級提供核心助力。以伺服器管理晶片(BMC)站穩腳步的信驊科技,這回瞄準更具應用想像力的產品:全景影像處理晶片,並透過結合AI與邊緣運算的技術升級,推進為「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

「我們希望從『看到』進化到『理解』。」信驊營運長謝承儒說。回首三年半前,他帶著在半導體產業的深厚經歷加入信驊,接下當時仍在探索商業模式與初始階段的Cupola360全景影像晶片(以下簡稱Cupola360)。面對信驊在既有伺服器管理晶片領域的成就,想在這個明星產品之外開拓新天地,無疑是技術與營運思維的雙重挑戰。而這場轉型,不僅是產品的升級,更象徵IC設計公司在AI時代中角色的重新定義。

從「賣晶片」到「賣方案」,破格思維為產品找到新出路

過去的監控系統畫面多以分割格呈現,資訊破碎且不直覺,常讓管理者疲於辨識。信驊推出的Cupola360,試圖以更貼近人眼的視覺邏輯,重構監控系統的觀看方式。不同於傳統攝影機拼圖式的影像拼接,這顆晶片能即時整合來自多個方向的畫面,以最符合人體的視角,提供使用者一體成形、無縫切換的全景視覺體驗。

「Cupola360就是扮演眼睛的關鍵角色。」謝承儒說,晶片若是單獨販售,對於終端使用者來說不僅延長了產品落地時間,也無法將Cupola360的優勢有最大程度地發揮。「你不能用過去那套賣IC的方法賣Cupola360。」想打破框架,謝承儒不僅掌握產品特性,也從自身經驗洞察產業現場在視覺巡檢上的關鍵痛點,進而找到最佳切入點。

他進一步指出,在高科技製造業、傳統工廠乃至大型設施管理中,人工巡檢普遍存在低效、不易標準化的問題。人員巡檢耗時費工,且常因操作不一致、記錄不完整而產生誤差,嚴重影響管理者對產能、設備稼動率甚至異常狀況的判斷。謝承儒舉了一個例子,倘若工程師未確實記錄與機台互動的時間,管理者可能錯估產線使用率,進而做出錯誤的投資與調度決策,這無形中都將造成企業營運的巨大成本。

意識到這些痛點,謝承儒為Cupola360找到了市場的定位與價值,成為管理者的現場分身,同時亦可解決巡檢不便、人為記錄失真、跨廠區監管成本高昂的問題。為降低市場導入門檻,信驊團隊自己打造攝影機硬體與軟體平台,將360度視野、即時影像拼接與AI模組整合成一站式解決方案,讓潛在客戶能一眼看懂產品的功用,並快速理解如何落地應用。

AI加持下的現場分身,不是監控更是判斷與決策工具

Cupola360 整合 AI 模組,從影像即時判斷到工業應用。
Cupola360 整合 AI 模組,從影像即時判斷到工業應用。
圖/ 數位時代

如今,Cupola360不只能為娛樂活動現場帶來全景的體驗,更成功打進製造產業工廠端,如鴻佰科技AI伺服器燈塔工廠、臺鍍科技熱浸鍍鋅廠等,協助第一線人員提升管理效率。「但我們想讓Cupola360從看清楚邁向懂得判斷。」謝承儒說。正是這樣的推進,讓團隊必須整合AI技術,同步拉高產品開發所需的成本資源。因此信驊選擇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希望藉由計畫補助加速升級,並串連更多場域端的合作資源。

「我們是個資源相對有限的團隊,晶創IC補助計畫幫助我們打通開發節點,鏈結更多場域與合作夥伴,讓產品不只存在於實驗室,而能快速落地。」謝承儒說,即便是上市公司,面對新產品線的龐大研發投入與市場開拓,政府計畫的協助仍至關重要,尤其在建立產業生態系、提供資源整合方面,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

信驊在導入AI技術後推出的「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除維持即時全景拼接與低功耗優勢外,進一步整合AI推論能力與客製化模型載入平台。這意味著客戶可以針對不同場域,如車流偵測、人流分析、機台運作識別等,快速導入符合需求的演算法,並大幅減少對雲端資源的依賴。

謝承儒表示,信驊不是在做監控,而是在幫助產業看得更清楚並做出更精準的判斷決策。這些應用遠不止於人流統計或安全監控,更深入到營運管理的核心。例如,工廠產線上不同操作人員的互動時間、無效待機狀態,甚至是否專心工作,都能透過Cupola360搭配演算法清楚掌握。而在公共空間的場域中,它能精確計算人流密度、移動熱區;在智慧城市的街口,則可協助辨識違停車輛、交通瓶頸與車流動線,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這套解決方案具備極高的彈性與擴充性,對於強調資安保密的客戶,信驊只提供晶片與模組,讓系統整合商或客戶自行決定部署邏輯;對沒有開發能力的客戶,則能直接採用信驊設計的完整方案。謝承儒更透露,Cupola360未來將積極與混合實境(MR)技術結合,在全景影像上疊加即時數據,提供超越肉眼的感知與資訊視覺化,讓管理者能從遠端「親臨現場」,並快速掌握一切所需的資訊。

走入百工百業現場,加速產業轉型腳步

謝承儒期望,讓AI晶片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二雙眼」。
謝承儒期望,讓AI晶片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二雙眼」。
圖/ 數位時代

「我們讓邊緣運算最需要的算力留在最該發揮的地方。」謝承儒自信地說,只要有了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設備就能擁有一雙能處理各種外界訊息的眼睛。這項產品不只為信驊開啟第二成長曲線,也向業界展示來自晶片設計起家的台灣公司,也能走向平台思維與系統整合的道路,成為真正能解決痛點、創造場景價值的科技夥伴。

從晶片到平台,從靜態監看到即時判斷,從單一市場到百工百業,Cupola360不只是信驊的一次勇敢挑戰,更是AI時代下一場「重新定義看見」的產業實驗。隨著這雙「AI之眼」在各行各業加速落地,也讓人們對於一個更智慧、更高效的未來擁有更加清晰的想像。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信驊科技
- 創辦人:林鴻明
- 核心技術:伺服器遠端管理系統單晶片、電腦與視訊延伸系統單晶片、360度影像專用處理晶片
- 資本額:新台幣3億7800萬元
- 員工數:135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