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BNPL)似乎退潮了。該領域的始祖Klarna在2022年虧了新台幣176億元、Affirm市值也蒸發了75%。
不過,現在有另外一種新玩法——金融科技新創Kafene提出了 先租後買(Lease to Own) 的概念,並在今年完成B輪募資,收到近6億元的募資。
先租後買的概念是,由Kafene先付錢購買商品,再交由消費者每期支付租金來歸還帳款。Kafene注意到美國國內有三分之一的民眾因信用評分過低而無法享有傳統金融服務,因此以先租後買的概念推出租賃合約,一方面為中小零售擴展潛在客戶群,也為消費者提供更彈性的替代融資方案。
零售商及消費者的中間人,藉AI風險評估提供不同金額資金
消費者購買生活必要品時,Kafene就像中小零售商與消費者的中間人,一方面與中小企業簽署合作契約,另一方面透過先租後買合約為消費者提供他們所需的資金。
消費者先透過Kafene推出的應用程式提交融資申請,程式中導入的AI便會根據申請者提供的金融帳號及信用評分,衡量申請者可能的還款風險,並依此風險評估報告提供不同金額的融資。
Kafene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Neal Desai過去在Tearsheet Podcast節目上分享,Kafene不是單純提供消費者融資的貸款公司,而是扮演著代替消費者購買商品的角色,買下商品後,再依據商品價格與消費者簽署為期一年的租賃契約。
消費者每月會付上略高於商品分期的金額,若消費者在合約期間結束前便希望一次付清剩下的費用,不僅會得到大幅的價錢折扣,同時Kafene也會將其帳號向銀行回報為積極付款人,協助提升消費者自身的信用評分。但消費者若是在合約期限內,因產品使用不如預期或不適應產品等因素申請退回商品,則可在不影響個人信用評分的情境下進行歸還。
而為避免消費者在租賃合約結束後不歸還產品,或歸還有嚴重損傷的產品,Kafene團隊也在合約中列出,當消費者未依規定歸還產品,將會影響到自身信用評分。現階段Kafene合作的金融機構為全球三大信用評分查詢公司環聯(TransUnion)、艾可飛(Equifax)及博睿(Experian)。
Kafene主要的獲利來源為商品價差及零售商間的合約金,儘管團隊並未透露準確收入金額及使用人數,但根據《TechCrunch》的報導,Kafene的營收自創立以來年增500%,已與超過1,000間零售商合作。
先租後買和先買後付差在哪?從融資、客群雙面向解析
接受《TechCrunch》專訪時Neal Desai強調,儘管先租後買與先買後付的概念有些許重疊,兩者卻在融資方式及目標客群有本質上的不同。
1. 融資方式:債務融資vs.分期付款
Neal Desai分享,先買後付的形式常被視為債務的一種,類似於信用卡支付延後付款的時間。但先租後買的形式偏向分期付款,使用者透過每月支付一部分的款項以取得產品的使用權。
以這個角度來說,先租後買的形式類似信用卡零利率的優惠,不過由於信用評分低的人根本無法獲得信用卡優惠,Kafene等於直接吃下了傳統金融無法服務到的廣大人群。
2. 目標客群:可收到融資的消費者vs.信用評分低的消費者
在現今的消費市場,Neal Desai承認,對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先租後買不會是他們的交易首選。但Kafene團隊所提供的先租後買合約,則是主打給無法通過貸款申請的次級貸款人使用,此類的替代融資機制為無法申請信用卡的消費者提供一種高變通性及可負擔的消費選擇。
看見被埋藏的500億元商機,新創Kafene導入先租後買概念
Kafene的創立,其實是一連串巧合下的成果。
Kafene共同創辦人James Schuler曾是Peter Thiel創辦的Thiel獎學金(Thiel Fellowship)的獎助生,獲得10萬美元獎學金(約新台幣320萬元)的James Schuler在畢業後參與過多項新創企業的計畫,而在某次機會下透過企業投資人的引介,認識正希望透過重塑零售業中先租後買模式的Neal Desai。
兩人看見國內有近一億的民眾深受信用評分過低所苦,因為評分過低而無法購買生活必需品,進而影響了近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6兆元)的商機。他們相信在充滿變化的經濟市場中,先租後買所提供的替代融資方案可為此類消費者帶來轉機,並改變既有的交易市場,便決定以此為題創業。
Kafene在今(2023)年完成B輪融資,在Third Prime、Uncorlated Ventures等創投公司的領投下,收到超過1,800萬美元(約新台幣5.8億元)的融資,在服務推出的短短三年內,總計收到的投資金額已超過1億美元(約新台幣32.2億元)。
Kafene將利用新資金擴展現有的員工規模,以向更多商家及目標客群提供服務,同時也將用於既有平台技術的更新及維護,滿足商家及消費者對新代融資方案的需求。
資料來源:《FinSMEs》、《Protocol》、《AlleyWatch》、《Finextra Research》、《FinTech Global》、《Medium》、《Investopedia》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