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有一群創業家從25歲左右開始踏上創業旅程,包含25sprout共同創辦人劉邦彥,以線上問卷服務SurveyCake起家,至今已協助用戶搜集超過20億筆問卷數據;Hahow好學校共同創辦人江前緯,打造台灣第一個線上課程募資平台,並且發展出面向大眾、企業、政府等多元市場通路;PackAge+配客嘉共同創辦人葉德偉,打造網購循環包裝平台,已經吸引近200家企業客戶買單,也開始布局海外市場。
他們各自的創業初衷與目標是什麼?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TiEA)在3月29日舉辦「數位領袖圓桌論壇」,邀請3家新創代表出席並分享心得。
回到創業Day1,創業家們想的是什麼?
「我是在25歲那年開始創業,剛大學畢業不久、當完兵,覺得有大好青春。」25sprout共同創辦人劉邦彥回憶,年輕時候,觀察身旁一些朋友的「Gap Year」是到澳洲打工換宿,但他想要挑戰不同的選擇,「我跟我的夥伴說,我們就拿20萬出來創業一年,賭輸了,我們就回去上班。」
25sprout團隊就這樣堅持了12年,線上問卷工具SurveyCake是目前最賣座的服務,不僅在全球120多個國家都有用戶,更累積超過45,000間企業用戶。劉邦彥說:「我們的商業價值在於,提供問卷服務給企業用戶,而這些用戶收到的填答資訊可以作為內部數據參考,以此改善產品或服務,讓公司變得更好。」
Hahow共同創辦人江前緯也分享,從台大社會系畢業後,發現同學們都很會念書,但不清楚自己的真正興趣是什麼。
「為甚麼大家要被科系綁架?我覺得,『興趣』才能帶你走到比較遠的地方。」江前緯說,2015年的台灣沒有任何線上學習平台,多數學生只能透過補習班學習數學和英語,卻忽略了其他領域,「我的起心動念,是創造一個多元的學習平台,教學校不會教的事,這裡誰都可以當老師,誰都可以當學生。」
現在的Hahow,有投資理財、職場技能、健身運動、藝術設計等各種課程種類,累積近千位的講師,就連直播課程也有。
相比前2家新創,Package+配客嘉團隊的成立時間最晚。「另一位共同創辦人Allen(葉德偉)從自身經驗出發,他當時自營電商業務,意識到自己每天出貨會浪費大量的紙箱垃圾,有點罪惡感。」共同創辦人暨策略長周博恩表示,團隊期許透過循環包材、建立循環物流平台,來改善環境污染問題。
雖然成立時間僅僅5年,但配客嘉已經吸引近200家企業客戶買單,年度營收破千萬。
回顧創業旅程,覺得自己做對了什麼?
創業成功,從來沒有唯一的公式,但這群人很可能「做對了甚麼」,讓創業旅程能夠走到現在。
「我們的商業模式定位在SaaS(軟體即服務)。」25sprout共同創辦人劉邦彥指出,以SaaS模式為核心,公司在創業初期只需要花費較低的成本,只要持續增加客戶數量,就有機會擴大營收規模。
如果從Hahow的角度來看,將1,000多位創作者(即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打造成IP,進而在消費端開發更多相關課程、創造更多商機,是值得一提的發展關鍵。
至於配客嘉,在實現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過程中,必然會牽動許多利害關係人,以電商產業為例,包含電商平台、物流公司、回收廠、消費者都參與其中。
策略長周博恩分享,團隊需要採取的是「各個擊破」策略,並且廣泛設下循環包材的歸還點,提高便利性、降低阻力,才可能順利推動循環經濟。以現在情況而言,配客嘉在全台擁有超過4,500家歸還點,包含全家便利商店、家樂福、屈臣氏等連鎖通路與獨立店家,用戶可以使用LINE官方帳號查詢附近的歸還點與歸還優惠。
接下來對自己有哪些期許?
現在,3家新創公司都已經累積知名度,創辦人對未來還有哪些期許?
所有人的共同目標,都是擴大市場規模。以配客嘉為例,計畫在2年內把循環包材出貨量增加5~10倍,並且接觸國內更多產業,例如醫藥生技、食品零售;放眼海外市場,團隊嘗試將商業模式複製到日本、新加坡,希望發揮更廣泛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Hahow共同創辦人江前緯分享:「保持敏捷、傾聽市場的聲音,然後持續改變,保持出眾,我希望可以維持這件事。」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