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穿戴大廠Garmin於今年4月曾透露準備前往東南亞設廠,罕見將產能從台灣外移,並指出更多資訊會在5月公開。
不過5月29日,Garmin亞洲區行銷暨業務副總經理林孟垣參與台灣奧迪聯合舉辦活動,對《數位時代》表示:「短期內沒有明確外移計畫」,內部對於東南亞地區仍在評估可能性,外移地點、時間表都還沒有譜。
至於是否有可能「不外移」,林孟垣指出,目前各種可能性都有,同時強調「台灣會是永遠的核心」,即便東南亞設廠,也會是服務當地業務需求的角色,不會取代台灣生產重要性。
向外遷移考量,主要在客戶需求
Garmin成立35年,一直保持超過9成產能留在台灣,在台灣的汐止、中壢、林口都有設廠,2021年在台南擴產,同年於新店成立製造研發中心,其餘產能則位於美國和歐洲,目前有7個生產基地。
「台灣會是我們永遠的核心,先進的生產技術、研發中心都會保留在這裡。」林孟垣指出,就算是美國、歐洲的工廠,也都是從台灣開枝散葉遷移過去。
堅持根留台灣的原因,是台灣的供應鏈、人才優勢,非簡單的「人力成本」四字可以輕易取代,因此今年並不急於將產能往東南亞遷移,「過去大家產能往中國移動的時期,我們也是不動如山。」林孟垣說。
至於近年製造商關注的異地備援問題,難道沒改變Garmin布局?林孟垣指出,台灣本地以外,Garmin還有6個海外廠,包含美國、澳洲等地,已經有相當的備援能力, 因此若向外遷移,會以當地客戶需求為最大考量點。
鎖定特殊材料利基市場,今年估2位數成長
市場成長動能方面,Garmin評估今年全球市場可成長10%,印尼、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新興市場成長動能強勁,台灣也有望超越全球市場表現,達到2位數成長。
Garmin 2023年全球財報表現亮眼,全年總營收成長8%至創紀錄的52.3億美元(約新台幣1689億元),年營收毛利率高達57.5%。林孟垣指出,Garmin產品鎖定利基市場,不惜採用高難度的特殊材料區隔市場定位,作為新賽道的開創者,才有機會創造高毛利表現。
不過也因為材料和產品型態特殊,Garmin的研發、製造都不同於一般3C廠商的模式。以碳纖維錶為例,林孟垣指出,碳纖維材質會導電,容易干擾電池運作,需要整台工藝的重新設計,花了6-7年實驗才真正問世。
林孟垣指出,因為市場小而刁鑽,需要比同業投注更深,但可以藉此成為「市場藍圖的制定者」,保持絕對競爭優勢。
因此,Garmin每年有至少18%的營收,也就是將近10億美金(約新台幣322億元)的資金投入研發,美國、歐洲、台灣等基地的研發人力有破萬人,占整體員工將近一半,成為Garmin闖盪市場最大的軍火庫。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