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日本,發現便利商店櫃檯附近的氣氛變得更活潑有趣了!原本單調的牆面換上了大型液晶電視,播放著各式各樣的影音內容,從新產品、新服務介紹,到娛樂新聞、短篇電影,甚至還有當地的觀光資訊和活動預告,讓原本枯燥的等待時間,變得豐富又有趣。
零售媒體是什麼?單純只是透過廣告來獲取收入嗎?
這個就是日本便利商店開始投入的新事業「零售媒體」(Retail Media Network, RMN)的一環。
什麽是零售媒體?科技跟生活陸續結合後,傳統零售商的價值正在重新定義,從店外的櫥窗道具、店內數位看板、貨架陳列平板、到結帳時App上的支付畫面,每一個環節都潛藏著傳統零售商可以訊息傳遞的機會,也就是「零售媒體」。
如果訊息傳遞是這個新事業的主要功能,那零售媒體就等於廣告事業嗎?
日本知名的綜合研究所提到,「 必須要了解的是,所謂『零售媒體』並非僅透過在店面設置展示品和播放廣告,來獲取廣告收入 」。
這句話背後蘊含著什麼樣的深意?從媒體的老大哥、報業媒體的案例來思考:若將商業模式圖(Business Model Canvas)套用在報業媒體上,報業媒體的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是什麽?
商業模式圖是什麼?
商業模式圖是由《獲利世代》的作者奧斯瓦爾德(Alexander Osterwalder)與其團隊所提出,他們將厚重的商業計畫書濃縮,並連結以下9大關鍵要素,透過視覺化表格,讓人們得以全盤檢視公司的營運體系。
目標客層(Customer Segments): 決定要服務誰,讓資源達到最有效率的運用。
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s): 釐清想滿足目標客群的哪些需求,讓顧客為了這些價值而停留。
通路(Channels): 在哪裡、如何和目標客群接觸?
顧客關係(Customer Relationships): 如何爭取新顧客、維繫老顧客?
收益流(Revenue Streams): 目標客群會帶進多少收益?
關鍵資源(Key Resources): 比方零售商需要倉儲、高通需要專利等資源,創造讓顧客滿意的價值。
關鍵活動(Key Activities): 企業創造價值主張、維繫顧客關係、提升收益一定要執行的活動。
關鍵合作夥伴(Key Partnership): 透過結盟取得最高的效益。
成本結構(Cost Structure): 大致可分為固定及變動成本。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是,產品要以成本或價值導向為訴求。
雖然廣告收入固然是模式中的重要因子,但廣告應該比較像是在收益流(Revenue Stream)的位置,而報業媒體的價值主張,不可不提的就是「 對人的影響力 」,優質的内容是可以引導輿論,改變價值判斷,甚至影響讀者的生活方式。
如果假設媒體價值主張「對人的影響力」,也可套用在便利商店的「零售媒體」上,那便利商店可以如何運用這個「對人的影響力」,協助自己的事業成長?從下面幾個國外的案例來看零售媒體的新可能性。
零售業為什麼要發展「零售媒體」?有什麼好處?
好處一:推動自有品牌,降低供應商價格衝擊
零售媒體在國外實體店舖的應用已起步,從還沒進門就發揮影響力,門口的電子看板(停下觀看),購物推車上的平板畫面(區域介紹),貨架上的電子看板(產品引導),結帳台附近的大電視(支付宣傳),均可在不同情景的需求,做不同目的推播。
而這些影響,更可鏈接到實體商店,跟電商最不同的價值創造「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PB)上。 在外部供應商的品牌商品成本攀升、售價難以掌控的市場環境下,發展PB產品成為實體零售的長期戰略重點。 零售媒體則能為PB產品提供強而有力的行銷支持,提升PB產品能見度與銷售。
PB跟零售媒體的結合案例,就不能不提到美國的Trader Joe's,這家超市可能是零售媒體的始祖,早在1970年就開始了他們的零售媒體。Trader Joe's發行自己的紙本刊物《Insider Report》(之後改名為Fealess Flyer),裡面有大約8成都在介紹Trader Joe's的PB產品,成功塑造PB產品形象,提升顧客忠誠度。
日本便利商店也紛紛將提高PB占比列為長期目標。零售媒體在此將扮演關鍵角色,透過精準的行銷策略,有效推廣PB產品,為實體零售業的客製事業開創新局。
好處二:引導顧客使用新服務,提升黏著度
你的手機裡是否也塞滿了零售商的App?提供支付、優惠、會員服務等琳瑯滿目的功能,卻常因資訊過載而被忽略。即使是每天使用的便利商店App,也很難隨時掌握最划算的結帳方式,或是其他更好的替代產品訊息。這些App雖然已經前進到最後一哩,推進到顧客手掌内的手機,但如何提高使用黏著度,讓顧客真正感受到App的好處,仍是零售業者的一大挑戰。
日本便利商店2023年的成功案例,或許能為業者帶來啟發。透過店內電子看板,成功地提醒顧客使用手機App内的折價券,帶動新產品銷售。
他們運作邏輯是在產品發售的前兩周,先透過App廣告讓顧客下載折價券,再透過店內電子看板發揮關鍵作用,提醒顧客使用已下載的優惠券。
那這電子看板的功能高嗎?根據日本的調查, 59%的消費者會受到實體店內電子看板等促銷訊息影響而購買產品 。再回到日本便利商店的口香糖案例, 透過電子看板的提醒功能加持下,口香糖產品的實際營業額是可以多一倍的 。
這項服務最大的意義,不只是局限在目標產品的銷售擴大,而是透過實體有效推廣新服務,提升顧客對品牌的生活黏著度。
零售媒體的加分選項:幫「無人商店」加入溫度!
那零售媒體除了影響消費者購買產品,提醒消費者使用新服務,還有什麽不同面向的運用可能?
隨著少子化加劇,消費零售產業人力短缺問題日益嚴重,無人店舖成為產業轉型的熱門選項。雖然無人店舖的服務(如收銀等作業),透過科技解決應該只是時間的問題。但溫度的部分,要透過冰冷的科技演出,會是個待解決的課題。
零售媒體 作為一種透過聲音、影像等方式傳遞信息的新興工具,正為無人店舖注入溫度、帶來曙光。
結合AI技術,零售媒體能根據顧客喜好,提供個性化的產品推薦和服務介紹,甚至模擬真人互動,打造有溫度的購物體驗。這有可能是 另一波實體店差異化的新決勝點 。
而員工的角色也將從接待和收銀等工作,轉向 提升顧客體驗 、 數據分析 和 新服務開發 等更高附加價值的工作。在零售媒體的支持下,員工技能提升,再配合新創造的工作方式,從費用控制以及人才發展的觀點,零售媒體或許將會是店舖以及員工雙贏的解決方案之一。
您是否也曾因店員提醒,才驚覺手機App中原來藏有許多實用功能?我最近才發現,原來便利商店App可以兌換咖啡提袋,過去卻因資訊埋沒在茫茫App海中而錯失。零售媒體的出現,正為改變這種情況帶來契機,隨著科技不斷創新,零售媒體在未來的實體店舖中,勢必將扮演更戰略的角色。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