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創新商務獎|評審團大獎:聯新國際醫院
「腦中風治療黃金時間只有六至八小時,從出現症狀開始,每延遲一小時,就會導致一億二千萬個腦神經元凋零,等同於退化三歲半。」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同時也是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陳右緯指出,「每一個流程如果都能省下一點時間,病人存活的機率就提高很多。」
在他的主導下,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建置的「腦中風區域聯防 AI遠距轉診平臺」,不僅拿到今年創新商務獎創新商務獎最佳管理創新金獎,更獲得評審團大獎的肯定。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2-4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寶貴的性命。聯新醫院關懷的桃竹苗地區,400萬人口中,每年預估有超過 6000位、36歲以上因腦血管疾病需要治療的病人,其中,苗栗縣死亡率 83.7%居首位,新竹縣的死亡率64.4%高於全台平均,然而,過去受限於地區條件與醫療資源,只能送往長庚、台北,往往使得醫療人員錯失黃金救治時間。
陳右緯說明,在過去,醫院碰上腦中風轉診病人,多半透過紙本與電話聯繫,因此時常發生資訊傳遞漏接延遲回應、病患個資安全性有疑慮、記錄流程無法連續性監測的問題,要做到縮短救治時間,一方面要簡化院所之間轉診的流程,讓相關醫護人員可以提早做出醫療準備;此外,當醫師碰上病人,過去都是根據經驗,以肉眼判讀尋找阻塞區,不僅耗費時間、量測阻塞區大小數據不客觀,容易造成判讀流程效率不的狀況,幫助醫師更快做出醫療判斷,也決定病人的命運。
資訊流與照護流雙管齊下
「靠自已開發太慢,找到好的合作對象與工具平台,可以加速推動應用,」在同時擁有資工博士資歷的陳右緯,以Line@為基礎,與桃竹苗地區28間醫療院所建立數位化轉診平台,使聯新的醫療人員能夠迅速獲取轉院患者的病歷和檢驗數據,減少信息傳遞的延遲,再搭配與中央大學合作影像資料技術,自己開發並獲得專利的AI輔助診斷MARQUIS,幫助醫師快速判讀患者的影像資料,找出阻塞區域。資訊流與照護流雙管齊下,成功大幅縮短診斷時間。
分析流程運作,當聯防區域內的其他醫療院所收到需轉院病人,就可以透過LINE@推播提醒,聯新與他院相關人員,若一定時間內未回應,會再次主動推播,系統同時通知總機電話通知值班醫師, 一方面聯繫神經內科醫師與急診室確認是否有空床及目前人員及儀器是否完備,醫師接收到病歷後,利用轉診運送的時間,可同步評估外院急性腦中風病人臨床情況,以決定如何進行顱內動脈血栓移除術。目前聯新可將取栓時間縮短至六十分鐘內。
曾經一個苗栗病人的案例,凌晨兩點五十分收到轉院通報,三點五十六分,就已經啟動取栓作業,六點零三分完成手術並給予術後的回饋資訊。「每一個重要步驟,我們都能追蹤紀錄,甚至可以做為預後復健的參考,達成數據決策的目標。」陳右緯表示,AI協助整合來自不同來源的醫療數據,為醫師提供全面的病情分析,「我們不只要讓病人活下來,更要能走出去、自主生活。」
打造智慧化醫療環境
能做到這一步,其實是多年累積的成果。「數位轉型、知識轉型,經營轉型,做好三轉,醫院才能永續經營。」聯新國際醫院院長室副院長張玲華指出,近年來醫護人力吃緊,但為了整體醫療品質,現場人員負擔很重,聯新做為地區型的醫院,資源不比醫學中心,導入科技,先從建設智慧醫院開始,通過醫護人員的協作,建立例如病歷無紙化、雲端平台應用等智能化醫院環境,再來透過打造數據醫院,推動數據可視化、數據治理與應用,為臨床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進而實現全方位數位化,幫助同仁們服務更省時且精準,讓醫療營運更高效,最後達成建立完整照護生態系,提供加值服務,提升病人的整體健康管理體驗的目標。
光有工具平台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所有院內醫療人員熟悉流程,以腦中風區域聯防 AI遠距轉診平臺為例,不僅制定了跨功能別的流程運作圖,更設計了操作手冊、教學影片與KMA知識檢核表,清楚定義每一項目主步驟、次步驟、工作重點與知識點,甚至還規劃了一對一的指導。負責院內人才培育,同時也是聯新國際醫院影像檢查科主任蘇逸欣表示,「我們不僅要讓每個醫護人員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know how),更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做這個事(know why)。」
「聯新所採用的工具或概念不是最新,但他們成功做好雲端資料整合,與資源的統整調度,展現出精準醫療重要性,對於邁入老齡化社會的台灣來說,是很重要的應用。」本次評審、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評論。
「科技的導入,不會讓我們工作變得更輕鬆,但卻可以救活更多人。」陳右緯說,目前聯新持續推動雲端AI的應用外,也以這些年累積的病歷資料為基礎,建立基因資料庫,希望可以進一步探索掌握腦中風病變成因,從預防、治療到追蹤,都能提供最佳的醫療服務,遠離中風的危機。
聯新國際醫院小檔案
成立時間:1995年成立,原名壢新醫院,2019年3月1日更名為「聯新國際醫院」
院所規模:衛生福利部新制醫院評鑑優等醫院,床位數約667床,為南桃園最大的單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