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一年,如果問起企業主要的創新方法是什麼,十之八九的答案,大概會是「導入AI應用」 ,特別是今年六月Computex台北電腦展期間,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台大體育館發表的主題演講,更是這波已經發燒的AI熱潮帶上新高點,「今天我們正處在計算領域重大轉變的風口上,人工智慧和加速運算將重新定義未來!」他指出。
生成式AI工具、自動化機器人、智慧工廠、模擬氣象系統、未來醫療,所有人都承認,AI正在重塑行業,並為創新和成長帶來新的機會,不只是表單上的公司,在今年創新商務獎的報名中,就可以窺見台灣其他產業也在這一波浪潮裡面,積極地找到切入的位置,以取得未來競爭的優勢。
為鼓勵新科技的應用、創意與商業結合,期待發掘以消費者為核心、掌握社群特質、運用互動科技的商務模式創新典範,自2015起《數位時代》舉辦未來商務獎,邀請橫跨零售業、顧問業、數位行銷業、網路業、研究機構及創新領域等專家,針對技術創新、體驗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五大類別進行評選,至今已邁入第十年,站在AI帶來的轉折點上,今年創新商務獎的得獎應用,是一個檢視台灣AI發展的最佳觀測點。
2024未來商務獎|213件作品參賽,AI越來越蓬勃發展
「我們的確看到台灣產業意識到AI的重要,相關應用雖然深淺不一,但的確越來越蓬勃發展,」本屆評審、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觀察,在今年總計213件參賽作品中,採用AI元素的解決方案不少,也有一定的成熟度,值得注意的是, 比起去年新創型公司數量較多,今年反而大企業的參與度提升,也顯見台灣產業對於轉型的急迫性 。
今年獲得評審團大獎的三個案例,分別來自醫療、金融與零售,全部都具備AI的元素。獲得今年最佳管理創新金獎的桃園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結合 LINE@、AI 自動化流程與警示系統,以及AI血栓判讀應用,讓桃竹苗醫院轉診腦中風病人取栓時間,節省約 90 分鐘,降低術後 90 日死亡率至 18%以下。聯新能夠在複雜的醫療流程中,成功整合在資訊流與照護流的需求,獲得評審團一致的肯定。
金融業方面,國泰金控的「GDP 集團數據共享平台暨集團資料共享計畫」則是建立 AI 治理及 AIOps 發展框架。不僅強化集團內風險控管之同步,同時也賦予跨子公司間整合協作的空間。
不同於前兩者的內部流程應用,家樂福則是採取了面向消費者端,利用生成式 AI 來生成食譜,結合自家外送「家速配 」APP服務, 推出「智能食譜」功能,透過「一鍵下單」並宅配直送所需食材,不僅解決消費者採購痛點,也開創新的商業模式。
另一個獲得產品創新金獎的網際智慧,應對電商及社群媒體廣告違規罰款飆升至 2.586 億新台幣的市場痛點,透過知識圖譜、深度學習模型訓練以及大型語言模型三項技術,推出的「快合規 AI 廣告文案違規風險檢核平台」,幫助電商業者能夠迅且精準速識別潛在違規風險,提供詳細風險評估、相關法規解釋以及過往類似裁罰案例,極大提升合規審核的效率和準確性。
數據品質決定AI成效
評審團對於今年台灣產業導入AI應用的速度與企圖心表示肯定,但就未來整體的發展,也提出了幾點建議。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數位轉型服務負責人溫紹群指出,AI發展不外乎四大關鍵要素:模型、算力、數據、以及人才。模型部分,現今已有許多解決方案,業者不一定要自己開發,但在算力部分,企業必須思考,到底要採取雲端或地端的應用,以及在大數據之外,也可以考慮小數據的整合,「更重要的是,需要回到商業模式,思考AI對於企業營運的意義。」
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持類似看法,他認為,現階段台灣AI的發展,成效關鍵並不完全在於AI技術,而是數據的品質以及整合度,真正在模式上的創新比例還是不高,企業必須回頭檢視自家的數據資產,找出別人無法做的應用,這樣才有機會有自己的盤。微拓科技商務長譚學凱則提醒,AI雖然技術迭代快,但現有的技術也已經夠用,重點還是要回到企業想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台灣產業對於市場變化的敏感度很高,但我們需要更進一步思考,如何驅動鼓勵的力量,提升社會的參與度。」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指出。
「台灣是無名的英雄,卻是世界的支柱。」黃仁勳在Computex上揭示了一張有著43家台灣合作夥伴的圖片,大聲鼓舞疾呼。在迎接AI浪潮的此時,除了相關硬體的更新創造,我們更期待看到更多貼近生活、解決日常生活痛點的服務應用在台灣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