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不是神!為何日本LAWSON、全家都推「奧客條款」保護員工?一齣悲劇吹響改革
顧客不是神!為何日本LAWSON、全家都推「奧客條款」保護員工?一齣悲劇吹響改革

日本服務業近期吹起了一股新浪潮: 顧客不再是神、更不總是對的! 這個精神襲捲了日本的各行各業,從 LAWSON、全家(FamilyMart)、高島屋,到全日空(All Nippon Airways)、日本航空(Japan Airlines)、東日本旅客鐵道(JR East)和任天堂(Nintendo)都響應,紛紛祭出新的管理措施。

「顧客就是上帝」的服務理念,長期深植於日本零售、餐飲和旅宿業,台灣也有類似氛圍。然而隨著「顧客騷擾(kasuhara)」問題日益嚴重,這個傳統理念正在遭遇挑戰。從言語侮辱到肢體衝突,像是被迫下跪道歉、被顧客連續數小時的斥責,或是遭到奧客人肉搜索,個資被分享到網路上等,都是顧客騷擾的行為之一。

大阪 551 蓬萊肉包的悲劇,顛覆了日本「顧客永遠是對的」的想法

根據日本政府統計數據,服務業占日本整體勞動力的 70%;十分之一到多達一半比例的工人,都曾經歷過某種形式的顧客騷擾。

2018 年,大阪連鎖豬肉包業者 551 蓬萊肉包一名 26 歲的員工,因為被顧客惡意詛咒和侮辱,最終選擇自殺。這個事件引起了日本對顧客騷擾問題的關注,也促使政府和企業開始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問題。

日本最大勞工組織日本勞動組合總連合會(RENGO)2022 年調查發現,高達 76.4% 的服務人員受訪者受到了這場事件的負面影響,十分之一的人因此辭職了。2023 年,日本政府也正式將因顧客騷擾引發的心理創傷,列為「工作場所事故」。

近年來,勞動力短缺、社會壓力增大且顧客期望愈來愈高,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顧客與員工之間的關係。傳統的「顧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如今更顯得過度討好、迎合顧客,也在無形中助長了顧客騷擾行為的發生,更可能反而危害了員工的心理健康。

LAWSON、全家、高島屋都出招!名牌可不用真實姓名、禁止奧客入店消費

面對顧客騷擾問題,LAWSON 和全家等零售業者也做出了因應。

5 月時,全家推出了新名牌政策,允許員工使用化名;LAWSON 在 6 月也跟進,允許員工在名牌上使用姓名縮寫,來防止員工個人訊息被不良顧客利用、在網路上肉搜或騷擾;日本 7-11 也傳出考慮修改員工的名牌政策。

限編輯使用_shutterstock_278035364_familymart.jpg
圖/ Sakarin Sawasdinaka via shutterstock

8 月時,LAWSON 進一步制定了應對顧客騷擾的方針,像是要求店員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內容無關、攻擊和傷害、威脅和辱罵性語言、歧視性言論和行為等,與惹惱其他客戶的行為,都是顧客騷擾的範疇。

LAWSON 表示,將與警察、律師處理顧客的騷擾行為,有騷擾行為的顧客,未來可能會被禁止進入門市或消費。

LAWSON 列舉的顧客騷擾行為

  1. 要求內容缺乏合理性
  • 要求提供與商品、服務或環境不相關,且過去已被認定無法接受的內容。
  • 要求的內容與實際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內容無關。
  1. 為達成要求而進行的手段或行為明顯違反社會常識的事項
  • 對員工的暴力行為、身體攻擊,或損壞商品、設備等。
  • 使用恐嚇、威脅、叫喊等方式進行威嚇,或使用辱罵性的語言。
  • 侵害員工名譽或隱私的誹謗中傷、名譽損害、侮辱行為。
  • 不合理的要求,反覆進行相同內容的詢問,或以強硬的語氣繼續追問。
  • 長時間大聲講電話、滯留店內不願離開,或在店內對員工進行限制行動。
  • 對員工進行特殊的無理要求或行動。
  • 對員工進行威脅、跟蹤、尾隨、攔阻等,或涉及身體或精神的性騷擾言行為。
  • 其他,例如無理要求不當的交換、金錢補償或謝禮,或干擾其他顧客的行為。

此外。LAWSON 也設立了專門的諮詢台,並計劃對員工進行相關知識和應對策略的培訓,力求形成全面且有效的防護網。

lawson日本便利店_日本超商
圖/ Ally Lee via Shutterstock

7 月時,日本百貨業者高島屋也宣布,將對重複進行騷擾行為的顧客採取零容忍政策,包括禁止其進入店內並在必要時報警處理。

航空運輸業、能源產業都響應,調查顯示:有規範,騷擾事件減少10%

全日空和日航則在 6 月聯手推出新服務準則,並將顧客騷擾行為明確定義為「顧客利用優越地位進行非法行為或提出不合理要求,損害員工工作環境的行為」。全日空還導入了錄音系統,來記錄員工與顧客的互動過程,這些記錄能在發生騷擾事件時作為證據。

此外,東京電力能源夥伴(TEPCO Energy Partner)也發布了新政策,將拒絕服務辱罵或提出威脅性要求的客戶,並向警方舉報有騷擾行為的客戶。

大型計程車公司日本交通(Nihon Kotsu)也推出了新系統, 只要司機在遇到顧客辱罵時觸發警報,系統就會自動將行車記錄器的畫面傳輸到總部。

東日本旅客鐵道株式會社(JR East)和任天堂也表示,不會與有辱罵行為的客戶打交道。

任天堂
圖/ Shutterstock

根據日本最大規模工業工會 UA Zensen 調查,這些措施已經幫助降低了顧客騷擾事件的發生率,相比 4 年前減少了 10%,下降到 46.8%。

政府推新政策、修法,服務精神逐漸從「顧客至上」變成「彼此尊重」

日本服務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這也與日本的政策制定有關。

日本政府在 2022 年發布了一份手冊,詳細列舉了什麼是顧客騷擾行為,包括威脅在社交媒體或大眾媒體上曝光、在店內大聲叫囂等;也修訂了 1948 年的法律,允許旅館業者拒絕接待騷擾員工的顧客。

這些政策不僅保護了員工的權益,也在重新定義了顧客與企業之間的關係。企業開始意識到,在追求顧客滿意度的同時,員工權益和尊嚴也同樣重要,服務精神也從「顧客至上」逐漸轉變成「彼此尊重」。 這些改變是否能持續地改變顧客行為,仍然需要時間來檢驗。

延伸閱讀:台新金勢搶贏中信金!總經理拋3大籌碼:聘金可以加,還翻出2年前「舊帳」

本文授權轉自:經理人

資料來源:日本讀賣新聞IT MediaANN朝日新聞The New York Times;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林柏源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