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韌性社會的神隊友!工研院IEKTopics 2024專刊《韌我行》指引2035轉型目標
03

邁向韌性社會的神隊友!工研院IEKTopics 2024專刊《韌我行》指引2035轉型目標

10/22「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以「韌性社會 x 產業趨勢」為主軸,並發表《韌我行 科技致能 永續台灣》專刊,邀集產官學研專家共同參與。
2024.10.09 |

建構具韌性力的社會,為何對臺灣如此重要?回溯近年全球境況,「黑天鵝」、「灰犀牛」頻繁出現,從美中科技戰的關稅壁壘、疫情導致供應鏈中斷、極端氣候的減碳必要、到高齡及少子化衍生缺工問題,看似獨立事件卻又相互影響。臺灣身為地球村的一員,自然無法置身事外。身為國內重要智庫,工研院於2024年發表《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並新增「韌性社會」領域。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簡稱產科國際所)每年編纂的IEKTopics專刊,今年更以「韌性」為主題,《韌我行:科技致能 永續臺灣》梳理、指引臺灣下一階段的轉型之路。

化危機為轉機建構韌性商機,13篇專文他山攻錯

作為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每年深受颱風侵襲,同時缺乏天然資源需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島嶼經濟體,臺灣所面對的短期風險和長期壓力有其獨特性。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表示:「臺灣轉型『韌性社會』需要超前規劃,仰賴預警機制、應變計畫及復原能力,才能在災害當下迅速反應,以及危機之後快速恢復,以降低社會經濟層面的衝擊」。
更重要的是,建構韌性社會的基礎建設,攸關國家永續發展之外,其實也能找出「化危為安」的契機。善用「因勢利導」的策略思維,面對挑戰之際而推動創新、展開改革,例如COVID-19加速百工百業的數位轉型、創變新商業模式。換言之,強化韌性是課題也能是商機,藉由推動社會轉型、產業升級,幫助臺灣展開破壞式創新的社會實驗。
《韌我行:科技致能 永續臺灣》精選供應鏈、防救災、AI資安、交通運補、能源、醫護人力等10大關鍵議題,共收錄13章深入探討增強社會韌性的專論。林昭憲指出,「各篇內容涉及議題的廣度、技術的深度,同時也援引參考美、日、歐諸國的成功經驗和創新案例,透過參考國際前瞻的做法,提供臺灣更具洞見的借鑒及反思。」

科技之力賦能韌性,工研院展示三大領域研發成果

既然韌性社會涉及議題如此龐雜,應該優先聚焦哪些主軸?工研院《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梳理「基礎設施韌性」、「資源能源韌性」、「生產力韌性」三項重點,林昭憲解釋這三個領域之於建構韌性社會,為何是重中之重的原因。
首先,基礎設施涵蓋電網、通訊網路、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當災害來襲仍能穩定運作就至關重要。至於資源能源像是新型態能源儲存、水資源利用、乃至於關鍵材料找到替代方案或強化回收技術,有助於解決能源供給中斷危機。而生產力扣連臺灣當前高齡少子化趨勢,部署更安全、更高效的人機協作應用,將能提高生產效率與產能彈性。
在此明確需求之下,《韌我行:科技致能 永續臺灣》列舉出工研院在微電網、三維通訊、關鍵材料、水資源淨化、關節機器人等領域的最新研發成果,提供讀者對相關技術及應用有更多想像,進而帶動後續更多跨領域的合作場景。
針對上述前瞻創新,林昭憲盤點下個階段工研院將這些技術推向商業化、產業化的策略藍圖。首先是加強與業界合作,例如找尋能源公司共同開發新一代微電網解決方案;其次是驗證技術可行性,搭建起示範場域作為技術展示和推廣平台,實例是攜手中光電智能機器人,合作無人機物流投遞示範案。最後是透過技術授權、專利轉讓方式,賦能企業培養更多專業人才;以及與政府部門持續互動,例如針對微電網接入標準、AI安全規範議題,協助訂定標準並完善相關技術法規。
綜觀《韌我行:科技致能 永續臺灣》勾勒的2035社會情境,臺灣面對每一次全球產業與科技趨勢的重大轉變,都能持續累積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經驗,甚至成為助力國際發展「韌性社會」的絕佳合作夥伴。身為臺灣科技發展的創新引擎,最後林昭憲強調,「工研院會持續耕耘科技創新解方以因應未來風險,攜手夥伴築起一道堅實的防護城牆,幫助臺灣度過每個變動時刻,邁向一個更具韌性、包容及永續的社會。」

全文專刊線上看: https://ieknet.iek.org.tw/IEKTopics/2024/index.html?utm_campaign=011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