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愈加重視韌性發展的趨勢下,「韌性」議題已成為各國未來發展的核心。臺灣政府也對此高度關注,並積極推動相關措施,顯示出韌性對臺灣未來的重要性。同時,工研院在「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中,以「韌性社會」為主題,邀請各產業領袖共同探討2025年全球佈局的策略與方向。
工業技術研究院執行副總暨副院長胡竹生致詞指出,COVID-19導致全球供應鏈重組、極端氣候造成天然災害、地緣政治影響政經及產業政策,各類事件促使工研院的《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納入「韌性社會」領域,特別探究3個核心方向:基礎設施韌性、資源能源韌性、生產力韌性。對此,工研院聚集跨單位能量陸續推出韌性科技解方,目的就是要幫助臺灣未來面對突發狀況時,可以落實「預警、因應、備援、快速復原」四個階段;並且工研院會持續攜手產業跨域合作,系望藉由研討會的平台與業界共同謀劃,國家未來五年的產業發展。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副司長周崇斌上台時提到,為協助產業掌握商機,經濟部技術司長期支持智庫做產業趨勢與產業情報研究,涵蓋20個不同領域,協助國內業者,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在策略規劃、技術研發、市場分析等方面取得突破,也與30個國內公協會合作,提供產業會員最新產業趨勢與關鍵議題。
《韌我行:科技致能 永續臺灣》專刊梳理韌性面貌,有助臺灣化危機為商機
工研院在2023年根據國際觀測報告、國內各領域專家意見,描繪出臺灣民眾對2035年的生活期待樣貌的十大趨勢,其中之一就是「韌性社會」。從工研院鎖定3,100位民眾調查發現有92.6%期望實現「防災無死角」,顯見民眾對日常生活韌性、降低災害影響有熱切渴望。
工研院林昭憲所長提及,今年《韌我行 科技致能
永續臺灣》專刊就是以韌性為探討宗旨,耙梳臺灣正面臨受自然災害與極端氣候事件的短期衝擊,以及高齡少子化衍生照護與勞動力不足的長期壓力。對此,工研院建議推動韌性社會的三大要素,包含政策法規與管理、民眾意識與行動、以及科技方案與應用,三者環環相扣彼此串聯方能建構起堅韌的社會體系。
接著林昭憲分享《韌我行 科技致能 永續臺灣》專刊撰述的國外韌性案例,涵蓋防救災、供應鏈管理、AI資安、氫能能源、無人機運輸等面向;下一部分則盤點工研院投入韌性社會科技的研發成果,包含提升臺灣電力與通訊基礎設施、關鍵資源供給、產業生產力等多項韌性方案。最後林昭憲強調:「透過多元、分散、替代策略,加上數位、智慧、自主科技,將危機變成轉機,把轉機變成生機,把生機變未來的商機,有助於臺灣社會永續發展與轉型。」
效仿歐盟及其他國家成功經驗,打造韌性社會的關鍵網路基礎建設
除了探討國內情境,瞭解其他國家或企業的成功案例,也能做為臺灣發展韌性策略的學習典範。歐洲在臺商務協會常務理事、臺灣愛立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大企,首先提到歐盟是臺灣最大的境外投資者,投資金額超過700億歐元,高於第二大美國與第三大日本的加總(約400多億歐元)。同時2023年臺歐的經貿往來總計800億美金,雙邊合作的項目橫跨高科技、財務金融、能源、生技醫療、化工、運輸等產業。
長期觀察歐盟社會對於韌性議題的投資,周大企接著帶出一個重要概念「數位轉型能力代表國力」,意指數位轉型越成功的社會,往往國家發展實力也多是名列前茅。而社會邁向數位轉型需要幾個元素,根據歐盟經驗可發現包含韌性的經濟體、多元包容的社會、完備的基礎建設、以及安全信任的機制,整合這幾項因素提升數位轉型成功機率。
最後周大企拋出兩個引人反思的倡議,其一是針對能源議題,因應臺灣希望2050達到淨零碳排,為了不受氣候或地緣政治影響,臺灣針對能源供給的穩定性要提早佈局;其二是針對少子化現象引發未來人力資源短缺的隱憂,臺灣也需要擬定適合政策,降低國外勞動力進入臺灣的門檻,才能多邊吸納海外人才。
跨產業先進關鍵對談,擁抱變革創新未來共築韌性
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的最後環節,邀請多位代表不同產業的關鍵領袖,聚焦討論臺灣如何運用既有優勢又放大國際視野。致力於整合資源打造跨國生態系的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他近年發起「地中海亞洲海洋聯盟MAMA」促進臺灣、以色列兩國合作並共同發展海洋資源及海洋能。黃齊元特別提到,以色列因在地惡劣環境及地緣政治,發揮地中海國家韌性,包含在無人機、資安、乃至於能源議題,臺灣可以多加學習以色列的創新能量。
提到能源議題,當然不能忽略電力及電網基礎設施。臺灣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兼數位長吳進忠提到,台電針對智慧電網主要負責智慧發電的調度、電網管理、儲能系統及資通訊基礎建設。為了讓電力穩定,台電攜手國內智庫包含工研院與其他民間資源,打造電力交易平台,截至上個月共95家跨行業公司參與,以及透過交易平台參與電力資源輔助超過1,800 MW。
人口老齡及醫療資源缺乏,也是臺灣需關注的韌性議題,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執行長錢宗良就提到,針對健康資料治理方面,臺灣在法規制定可向歐洲學習,特別是芬蘭有針對健康資料的二次使用規範可作為臺灣借鏡。另外臺灣到2025年將邁向超高齡社會,錢宗良也提到去年行政院推出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積極將數位科技引導至健康體系,未來生醫策進會也會持續耕耘大健康產業,建構新世代永續醫療友善環境。
最後則是通訊基礎建設的韌性,為了確保關鍵服務特殊情況不中斷,中華電信網路技術分公司副總經理羅志成提到,中華電信秉持「韌性網路,信賴資安」的使命,近年持續擴大通訊韌性方案投資。包含在國內陸續建構中軌/低軌衛星、固網、行動網路、海底電纜、微波通訊的多重網路備援架構;另外在國際通訊技術發展方面,也有與日本NTT合作打造國際IOWN全光網路,將全光網路做跨國串聯以提升通訊韌性。
從跨產業代表對談的主題,觀察到韌性議題既廣且深,因此從今年度《韌我行:科技致能 永續臺灣》可逐一掌握有關供應鏈、防救災、AI資安、交通運補、能源、醫護人力等10項韌性領域。
若想進一步了解今年專刊收錄的13章深入探討社會韌性的專論:https://ieknet.iek.org.tw/IEKTopics/2024/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