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韌性未來的數位及綠色轉型!聚焦韌性+AI關鍵字,臺灣科技軟實力再強50年
04

2025韌性未來的數位及綠色轉型!聚焦韌性+AI關鍵字,臺灣科技軟實力再強50年

迎向2025全球挑戰,臺灣以「韌性+AI」雙核驅動,結合智慧技術與半導體優勢、開創新時代產業機會,打造高科技競爭力與永續發展未來。
2024.12.20 |

2024走過全球選舉年,共76個國家舉辦大選,攸關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政治經濟走勢!特別是迎來川普2.0時代,製造回流、關稅壁壘口號再起,另外地緣政治、供應鏈中斷、能源轉型、乃至於極端氣候等大趨勢(megatrends),各種結構性風險促使「不確定」持續籠罩全球。

面對未知的2025,臺灣該如何持續強健自身的「韌性體質」?本篇文章邀請工研院副總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林昭憲所長,以及Zettabyte邰中和董事長,讓兩位分別代表法人研究智庫、科技產業引領者的觀點,洞悉2025臺灣產業的新出路。

2025關鍵字:韌性+AI,臺灣思索韌性議題轉型方向

因應黑天鵝、灰犀牛出現頻繁,臺灣整體社會該如何接招?林昭憲所長提到,先前工研院針對臺灣整體產業及創新技術的走勢,提出一份「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後來又新增「韌性社會」領域,代表不用單一技術思考國家發展議題,而是聚焦基礎設施、資源能源、以及生產力的韌性,輔以智慧致能技術來解決重要挑戰。

所以從工研院今年發布的《韌我行 科技致能 永續臺灣》專刊內容,剖析迎向2025臺灣要緊抓的兩個關鍵字,即是「韌性」及「AI」,透過AI科技強化韌性能力,達成數位轉型及綠色轉型。林昭憲接著說道:「AI+韌性有助於我們可以及早預測、監控應變的環境,當災害真正發生時能減少損失,這就仰賴基礎建設與行動策略的韌性力,才能化危機為轉機。」

掌握轉機,更可能形成新商機!50多年前臺灣同樣在政經局勢不確定之際,集結眾人之力孤注一擲發展半導體科技,讓臺灣R.O.C之名傳播全球,也就是從電腦王國(Republic of Computers)進一步蛻變成為今日的矽盾之島(Republic of Chips),因而在AI資料伺服器市場掌握9成市佔率。凸顯臺灣在+AI進步到AI+時代,不僅可以用AI強化韌性,同時能拓展產業應用商機。

產業史鑑往知來,AI新時代臺灣持續扮演關鍵角色

臺灣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史,足以成為各國研究的商業個案,但臺灣為什麼可以在強敵環伺之下,打造護國群山深受國際矚目?《荀子·勸學》有一句「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要理解臺灣半導體的供應鏈及產業聚落能從一磚一瓦逐漸形成,身為產業第一線參與者及觀察家,邰中和帶我們回到1974年的關鍵時間點。

邰中和提到當時由潘文淵草擬發展積體電路計畫書,與當時的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工研院院長王兆振等人在南陽街的小欣欣豆漿店,一場早餐會奠定臺灣半導體大業。同年工研院增設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廣召年輕工程師派赴美接受技術訓練培育人才,「也因為政府政策正確的sport,等於把科技土壤弄得很肥沃,才能成就這樣不得了的世界級大事,」邰中和回應道。

除了政策支持、人才培育,真正能讓產業興旺的,仍需仰賴眾志成城的力量。邰中和進一步剖析產業前進的三股推動力量,第一個是技術創新、第二塊是科學研究、第三個是業界各廠家能滿足市場需求、解決問題的能力。他表示,「這是臺灣累積近50年真正隱藏的軟實力,包含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升硬體迭代效能、準時交付產品的效率,各種供應鏈的價值讓全世界體會到臺灣的軟實力。」

這股隱形冠軍的能耐,放置在AI+韌性的主題上,臺灣握有哪些機會?林昭憲表示,AI能應用的範圍舉凡如交通、醫療、生技、能源等百工百業,特別是一些過去需要長週期驗證的應用,隨著AI的演算能加速技術的突破。「舉例來說,全世界都相當羨慕我們的健保資料,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全民健保制度,從過往以來蒐集完整的健康資料,加上臺灣有先進的醫療技術,這兩者加乘起來搭配AI的助力,就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林昭憲如此說。

下個科技奇點:AI算力,賦能臺灣高科技持續屹立不搖

除了需要龐大的數據餵養AI模型,生成有價值的演算結果,資料中心的算力也不容小覷。因為AI時代「算力即國力」的競爭態勢,百工百業也需要強勁的算力,才能借助AI挖掘第二條成長曲線。然而,統計發現資料中心僅次於晶圓廠,是第二高耗電的場景,因此如何有充沛的電力能源,並且回應全球淨零碳排的倡議,強化AI算力成為各國未來競逐的主戰場。

對此,邰中和提到Zettabyte的任務,就是要鏈結矽谷與臺灣資源,著墨於新一代AI算力技術。例如在同樣電量的條件之下,藉由前瞻技術及軟體分析來優化AI算力的效率,因而減少能源使用上的浪費。因此這部分也在培育臺灣年輕世代的創新能力,如同集結50年前的半導體各路好手,接下來AI軟體人才將是臺灣軟實力的貢獻者。

綜觀林昭憲所長及邰中和董事長的對談,這場知識饗宴不僅回顧臺灣半導體的演進過程,同時放眼未來AI立足之處。最後數位時代總編輯王志仁引用哈佛商學院院長 Arthur C. Brooks撰寫的《重啟人生》一書內容,提到人生經歷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晶體智力(crystalized intelligence)兩個階段,前者是善用邏輯推理解決新問題,後者是運用過去累積知識庫存的能力。他將此比擬為臺灣迎向AI+韌性的前景,持續保有彈性創新的能力,應對日後各種不確定的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