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皮電商終於賺錢!電商營收飆1038億、母公司淨利206%,CEO李小冬如何逆轉勝?
蝦皮電商終於賺錢!電商營收飆1038億、母公司淨利206%,CEO李小冬如何逆轉勝?
2024.11.14 | 新零售

蝦皮(Shopee)電子商務業務扭轉虧損! 母公司冬海集團(Sea Ltd.)第三季淨利達到1.53億美元(近新台幣50億元),營收上升31%,令股價11月13日大漲逾10%,攀升至兩年來最高點107.65美元。

此外,遊戲業務Garena提供的穩定收入支持了冬海集團在電商領域的擴展,蝦皮也在巴西市場首次達到盈虧平衡,成為業績一大亮點。

冬海集團股價飆升至兩年來最高點!主因在於蝦皮扭轉虧損,顯示出冬海集團在面對包括阿里巴巴(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等中國電商龍頭競爭,仍能夠立足市場。

據冬海集團公布的2024年第三季財報顯示, Q3總淨利達到1.53億美元(近新台幣50億元),年增達206.5%,高於去年同期淨損1.44億美元;營收則上升30.8%,達到43.28億美元(近新台幣1394億元),超出分析師預期的40.8億美元。

進一步來看, 蝦皮為主的電商業務創造GMV(商品交易總額)達251億美元、年增25.2%,營收32億美元、年增42.6%,超出分析師預期的29.2億美元。至於Garena帶來的數位娛樂業務為5.57億美元、Bookings成長24%;SeaMoney帶來的數位金融業務則為6.16 億美元、年增38%。

蝦皮Q3營收佔比.jpg
蝦皮2024年Q3營收佔比。
圖/ 蝦皮財報

蝦皮翻轉虧損局面,站穩東南亞!

蝦皮在東南亞市場與TikTok和Lazada等中國對手競爭激烈,後者採用了包括聊天機器人等AI功能以協助賣家經營平台,試圖削弱蝦皮市場地位。像Shein和拼多多控股旗下的Temu等新興電商,也將目光投向這個擁有超過6.75億人口的地區,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轉向線上購物,競爭也越來越白熱化。

然而,東海集團執行長李小冬(Forrest Li)在聲明中表示: 「隨著我們繼續專注於推動增長,我們預計蝦皮未來將保持盈利。」 蝦皮第三季的調整後息稅折舊攤銷前盈餘(Adjusted EBITDA)達到3,440萬美元,終結了一連串虧損的局面。

大華繼顯(UOB Kay Hian)分析師張正中(John Cheong)在報告中指出:「蝦皮持續保持其在亞洲市場的領導地位,我們預期近期的成交手續費上調將帶來正面影響。」因此,他們上調了冬海集團目標股價,並維持「買入」評級。

根據花旗集團(Citigroup)分析師葉雅麗(Alicia Yap)報告,冬海集團「展示了在增長與盈利之間平衡運營效率及管理執行力」,而該公司在電商訂單量及GMV增長方面也有強勁表現。

遊戲業務前景佳!巴西市場活躍買家年增40%

根據《彭博》報導,冬海集團利潤有望進一步擴大,主要得益於遊戲發行業務的回升。據Sensor Tower數據, Garena旗下的《Free Fire-我要活下去》遊戲擁有不俗的玩家基礎,佔其手遊收入約70%,可能使數位娛樂部門在Q4的預訂量季增20%至30%。

除了東南亞市場之外,蝦皮在新興市場巴西也取得了進展。據李小冬在電話會議中的說法,當地的平均月活躍買家數年增接近40%。這使得蝦皮在該市場首次達到了調整後EBITDA的盈虧平衡。

此外,蝦皮今年9月才與YouTube在印尼達成協議,允許YouTube的內容創作者在影片中推廣和標記產品,觀眾可點擊連結直接跳轉至蝦皮平台完成購買。預料押注YouTube平台將能吸引更多消費者,並在印市場上領先競爭對手TikTok和Lazada。

延伸閱讀:「國泰世華蝦皮聯名卡」改版上市!最高26%回饋怎麼拿?2大優勢劍指富邦momo卡
蝦皮母公司Q2淨利達25億!如何挺過TikTok、Temu等勁敵夾殺?2大亮眼業務成關鍵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

資料來源:冬海集團彭博社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