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往被視為「農業大縣」的彰化,讓人難以將其與「文創」這類盛行於都會地區的詞彙聯想在一起。「彰化有文創嗎?」如果走進市區,隨意問一位正在享受爌肉飯的當地居民,大概會得到一副困惑的表情。然而,若將這個問題拋給彰化縣文化局的張雀芬局長,她則會給你一抹淺淺的微笑,並帶著自信回應著:「關於文創,我們已經啟動文創3年發展計畫」。
文創推動委員會 從單打獨鬥到團隊合作
從無到有的「文創」,千頭萬緒,但到底要從哪裡開始做起?「我們希望可以做一個很大的變革,就是要用文創來做治理,治理不單指公部門,還包含納入業者的力量,大家要一起改變自己的思維。」
所以回到這個「三年」的佈局,就是從2022年創立的「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委員會」算起。改變的第一步,是從資源整合開始。跳脫過往文化局單打獨鬥的局面,匯集和文創產業相關的其他六個局處:經綠、農業、青年、勞工、教育、城觀處,加上聘請外部專家委員,先是盤點中央部會針對業者的各項扶植計劃,從經濟部到文化部、農業部,一一整理起來。接著從產業發展曲線思考——確認哪些是發展期、成長期或成熟期業者需要的資源,再由相關局處協助媒合,透過靈活運用現有資源的方法,推動彰化在地文創。
有了資源,接下來該如何做?答案是主動出擊。「我們安排了多場培訓課程,推動了幾年,後來更成立了文創輔導團,邀請雲科大與大葉大學等專業委員及相關科系協助診斷,評估產品的不足之處。」讓張雀芬印象深刻的一次經驗是,無論是局處人員還是業者,大家建立聯繫方式,展開熱烈的交流,並深入討論合作的可能性。這樣迅速且積極的互動,都足以證明對彰化文創產業的高度重視。
有著濃厚彰化味DNA的「半線文創」
在開始推動文創之後,張雀芬看見的最大改變,就是產品的轉型。「之前的文創品幾乎都是手作,但手作沒有辦法應付上通路後的量產,要轉型成產業,還有一個很大的坎。」她進而思考的是,彰化是農業大縣、製造業重鎮,要做的反而是從既有的產業「下手」,很多工廠過去只知道代工,沒有設計部門,也不願意投資在這塊。為了讓商品能有專業的品牌形象加持,享有更好的市場曝光和銷售機會,「彰化文創精品認證」就是鼓勵縣內業者打造富含文化連結及意象之文創商品,提升產品形象價值及國際競爭力,讓更多有創意及想像力的年輕人及業者也能發揮才能,將好的商品行銷出去。
如果看見好的設計帶來好的效果,自然會吸引更多業者效仿。她以曾獲認證的花壇農會「風華綻現禮盒」為例,花壇過去曾是全臺最大的茉莉花產區,外銷到全世界,但一度因低價進口茶的衝擊與農業人口老化而沒落。直到農會推動自然無毒的栽種方式,以及和高山烏龍茶、文創設計的結合下,茉莉花才重新找到一片天,所推出的禮盒不僅拿下德國紅點設計獎,更是總統府指定致贈外賓的禮物,張雀芬笑言,這不僅彰顯商品卓越的設計與品質,也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獲得這樣的榮譽,代表產品成功地將地方特色與文化結合,展現彰化文創精品的價值。
而為了讓彰化文創的品牌更加凸顯,文化局更邀請曾任台灣包裝設計協會理事長的袁世文設計師,協助設計視覺識別標章(VI),結合「彰」字的標章LOGO,印製在獲得文創精品認證的商品上,讓收禮的人一眼就知道這是彰化出品的好設計。
發車了!文創小隊招募中
「在地文化很重要,但經過重新述說、揉入創意創新之後,它才能產生價值。」這是彰化縣長王惠美對於文創產業的殷切期許,而許多獲選文創精品認證的業者也有志一同。
從法國返台,在鹿港創立香氛品牌的「DailySweetThing恬事」,便是以在地廟宇的檀香、午後糕餅的烘焙香、老屋的茉莉花香,製作香氛皂,要讓遊客把旅途的美好記憶用氣味帶回家。
由一對熱愛陶藝的溪湖夫妻所成立的「白玥窯工作室」,則將每年灰面鷲過境盤旋於八卦山上的景象,轉換為「田野香座」,讓每一位彰化遊子,都能在一縷香煙俯瞰中看見故鄉。這些品牌透過在地元素的創新詮釋,讓彰化文化持續散發迷人魅力。
2025年,將由彰化接手「台灣設計展」的棒子,許多人都在期待彰化將展現什麼樣的設計能量?王惠美認為,「文化是地方的靈魂,創意則為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也讓更多人認識彰化的深厚底蘊。」她期待,文創不僅是美學的展現,更是地方經濟與文化共榮的驅動力,透過資源整合、跨部門協作以及對地方產業的深耕,彰化逐步累積屬於自己的創意能量,也讓更多人看到彰化在文創產業上的努力與成果,她期盼每一件作品,都能展現出「彰化味」的獨特魅力,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蓄勢待發!
(彰化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