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報復性辭職」,將成職場新趨勢?有毒職場4大危險訊號一次看
Z世代「報復性辭職」,將成職場新趨勢?有毒職場4大危險訊號一次看

重點1 :專家預測,若2025年就業市場轉強,「報復性離職」(Revenge Quitting)現象將更普遍。

重點2 :「報復性離職」的根本原因包括企業高層與員工在職場議題(如:過勞、流動率、包容性及高階主管素質)的認知差距。

重點3 :企業積極應對「報復性離職」的風險,方法包括:重視員工回饋、提供職涯發展機會、提供彈性工作安排、具競爭力的薪酬福利,以及投資員工的技能提升。

時間來到年底,《富比世》專文指出,一股醞釀已久的「報復性離職」(Revenge Quitting)風潮,可能即將於2025年到來。 起因在於,員工長期對職場的不滿,例如:缺乏認可、過勞,或對職場文化感到疏離。

專家預測,隨明年就業市場可能轉強,這股趨勢將更為明顯。員工們可能在找到新工作機會時,選擇離職來反擊企業中存在的不良現象, 例如「隱形裁員」(stealth sackings),或是更嚴重的職場霸凌。 提醒企業應積極改善職場中的「有毒環境」。

什麼是「報復性離職」?誰的責任?

「報復性離職」指的是員工為了反擊大型企業的不良作為而選擇突然離職的現象。 例如,缺乏認可、過勞或與職場文化脫節。專家表示,快速的技術進步,加上不斷變化的世代期望,正在加速這種轉變。

MasterClass at Work的學習設計和策略主管史考特(John Scott)表示,我們已經見過Z世代「憤怒離職」(rage quitting),以戲劇化的方式裸辭;以及「憤怒求職」(rage applying),由於日益加劇的挫折感或特定的觸發事件,導致員工迅速申請大量工作,以尋找新的機會。

史考特認為,如果2025年就業市場走強的預測成真,預計「報復性離職」將會增加,他將其定義為長期累積的挫折感,一旦員工有機會轉到新的工作機會,他們就會跳槽。

Glassdoor Worklife Trends 2025 Report》則發現,65%的員工感到自己被困在目前的工作崗位上。 報告預測,如果不加以控制,長期積累的不滿將會爆發,在2025年引發一波「報復性離職」浪潮。

人才評鑑公司SHL資深顧問貝思特(Marais Bester)認為,LinkedIn和Glassdoor等平台擴大了員工看待他人成功的方式,並讓人們覺得外面的世界更美好,成為這種現象的背景因素。

他指出,避免「報復性離職」是雇主的責任, 「這是對雇主的一個訊息:要麼進化,要麼失去最優秀的人才。那些墨守成規、不擁抱彈性工作模式或忽視員工心聲的企業,將遭受最大的損失。」

有毒職場有哪些危險訊號?

美商宏智國際顧問(DDI)領導力洞察資深副總裁佩斯(Matt Paese)表示, 員工的不滿源於公司高層,解決根本原因需要CEO們有更強的自我意識。 例如,自問是否透過我的行為和言論貶低了管理職位?是否真正地在認可和發展領導潛力,還是僅僅在提拔績效優異者?

DDI 的《Global Leadership Forecast》發現,員工和CEO之間存在顯著的認知差距,佩斯建議,公司必須深刻反思以下4種危險訊號:

訊號1:提拔績效優異,但不具備領導技能的人

事實上,企業中最優秀的領導者可能沒有考慮過領導職位。高層必須建立領導力發展體系,以釋放領導潛力,而不是僅僅獎勵績效。

透過偏愛最顯眼的成功員工,公司可能會在領導人才庫中出現缺乏多樣性和過於強調技術技能的情況,這最終會侵蝕領導力素質,並加劇隱藏之星的流失。

訊號2:貶低管理職位

隨著Meta創辦人祖克伯等知名CEO引領的「去老闆化趨勢」(unbossing),許多高層削減了中階經理的職位,並提倡組織扁平化。

問題是,中階經理對於將組織策略與執行連結起來,以及彌合CEO和第一線員工之間的認知差距至關重要。隨著中階經理感到越來越受到審查、過勞和不被賞識,中階經理們正面臨著更高的報復性離職風險。

訊號3:延續過勞文化

許多CEO鼓勵員工實現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但很少有人以身作則。72%的領導者表示,在一天結束時感到精疲力竭,員工們也注意到了高層自身無法設定界限和管理過勞。

當高層沒有以身作則時,例如在休假期間不關機,或仍在員工下班後發送電子郵件,就會對員工的福祉產生負面的連鎖反應。

訊號4:忽視高潛力人才

當高潛力員工沒有得到發展時,他們計畫離職的可能性會高出三倍。在現代勞動力經濟中,擁有領導才能的人有很多選擇,如果沒有足夠的機會來發展他們的技能和職業前景,他們將很快離開雇主,去尋找更好的學習環境。

如何應對報復性離職?兩個字:真誠

為了降低「報復性離職」的風險,貝思特認為,領導者必須專注於培養重視員工貢獻並滿足其不斷變化的需求的職場文化, 「這包括積極傾聽回饋、提供清晰的職業發展機會,以及營造尊重和包容的環境。」

他接著解釋, 彈性的工作安排、有競爭力的薪酬,以及對員工努力的「真正認可」,是留住人才的關鍵,尤其是在Z世代要求更高的透明度和與其價值觀一致性的情況下。

他也建議:「領導者還應該優先考慮提升員工的技能,以使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展現出對他們發展的真誠承諾。」

延伸閱讀:Y世代悲歌:鞠躬盡瘁,卻被無情裁員!2025將迎主管崩潰潮,Z世代為何不愛升遷?
立法院吵什麼?7名大法官被提名人為何全被否決?《憲訴法》等3大爭議一次看

資料來源:ForbesDDIGlassdoor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助你高效升級專業實力, 香港科技大學 Digital MBA 為專業人士打造高效進修路徑
助你高效升級專業實力, 香港科技大學 Digital MBA 為專業人士打造高效進修路徑

星期六早上9點,一位科技公司的策略長在家中啟動筆電,準備參加香港科技大學的線上直播課程。這是他報讀線上MBA課程後的第6週,平常全力投入公司業務、晚上與假日則用於進修科技與商業管理等相關議題,在緊湊的生活中,持續充實知識、拓展視野。

這位策略長並非特例,而是全球許多專業人士的縮影。根據多項國際調查,線上MBA課程的報名人數近年持續攀升,也有越來越多學校加入線上MBA的行列。線上MBA,不再是疫情期間的權宜方案,而是兼顧效率與彈性的理想進修模式。

香港科技大學Digital MBA (Part-time Hybrid Mode) ,早在數年前便瞄準此趨勢,率先推出亞洲首個數位MBA課程(以下簡稱DiMBA),結合國際師資、混合式學習模式與沉浸式學習課程,為新世代管理人才量身打造職場升級的最佳路徑。

香港科技大學MBA
香港科技大學李兆基商學院大樓。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港科大 MBA 連續2年勇奪亞太第一寶座

提及港科大,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全英語教學環境、國際化師資和多元學生背景,尤其在科技創新與商業管理兩大領域,更是具備深厚實力與國際影響力。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公佈的「2025大學影響力排名」報告中,港科大再次蟬聯全球第19名,持續引領亞太區高等教育發展。

港科大不只整體表現備受肯定,MBA課程更是表現亮眼,其以「培養立足亞洲、放眼世界的領導人才」為課程使命,致力於協助商業菁英養成全球視野與在地洞察力,因而深受業界領袖與學生的一致肯定。不僅超過14年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香港第一,在《彭博商業週刊》全球最佳商學院MBA排名中,更連續2年抱走亞太區第一名的殊榮,成為想要提升商業領導力與國際競爭力的專業人士進修首選。

這樣的聲譽和實力,也清楚體現在學員背景多元化上。根據港科大統計,DiMBA課程的前三屆學員來自美國、加拿大、台灣、新加坡、日本及韓國等20幾個國家,涵蓋製藥、區塊鏈、投資銀行、旅遊、零售等多元產業背景,並服務於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包括萬事達卡(Mastercard)、花旗(Citi)、摩根大通(JP Morgan)、滙豐(HSBC)、中國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國際)、騰訊控股、迪奧(Christian Dior)、國泰航空 、 UNIQLO(優衣庫) 等。

那麼,為什麼港科大DiMBA課程能夠吸引眾多不同國家、不同產業的中高階專業管理人才?關鍵就在以下5大課程特色。

特色1、全球頂尖師資陣容
港科大DiMBA課程的師資團隊橫跨全球25個國家,且兼具學術深度與實務經驗。除了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紐約大學、UCLA等全球知名院校的知名學者外,更不乏曾任職於跨國企業的業界領袖,將第一線的管理經驗與洞察帶入課堂,讓學員得以融合理論與實務,拓展全球視野。

香港科技大學MBA
香港科技大學實體授課現場。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特色2、彈性教學模式,兼顧工作與學業
港科大DiMBA的課內容涵蓋完整的商業核心知識及多元選修課程,學員可依據個人興趣與職涯規劃,深入探索AI人工智慧、區塊鏈、ESG永續發展等最新商業趨勢,培養跨領域競爭力。

至於教學模式則依課程內容彈性設計。以理論知識為主的課程,採用「50%預錄影片+50%線上直播」的混合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先觀看預錄影片、研究真實商業案例,並在之後的直播課程中,與來自各地的同儕討論和交流。講述溝通和領導等關鍵軟技能,或是以案例研究為核心的課程,完全以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如此一來,不僅能提升教學品質,讓學員可依照個人步調安排進度,在不影響工作與生活的前提下靈活學習。

特色3、台港往返方便快速,輕鬆重溫校園生活
雖然課程大都可以線上完成,但學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安排,參加實體課程,體驗校園生活。往返香港與台灣的單程交通時間不到兩個小時,因此,學生可以輕鬆前往港科大體驗世界一流的先進設備,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和菁英進行面對面互動交流,使MBA之旅更加豐富。

特色4、全球沉浸式學習,拓展國際視野與實戰力
為提昇學習成效並強化國際競爭力,港科大DiMBA課程特別設計全球沉浸式學習(Global Immersion Week)活動,並與英美等眾多國際頂尖學府合作,在為期一週的時間內,帶領學生走進校園,與世界級師資近距離交流,及親訪Amazon、華納兄弟等全球頂尖企業,近距離了解實務運作與創新策略。

整體內容涵蓋三大學習面向,第一:動態工作坊,由國際頂尖師資引導的互動式課程,深入探討科技、創新與創業等關鍵議題;第二:企業參訪,深入知名企業實地觀摩,瞭解其營運模式與最佳實務操作邏輯;第三:文化體驗,透過導覽與各式活動,理解當地文化、歷史與商業生態,從生活視角理解市場脈動。

對學員來說,參與全球沉浸式學習活動可以獲得2大助益:一是與全球業界領袖、校友及同儕深度交流,建立國際人脈;二是透過與國際教授和領導者的對話汲取經驗,不僅有助於提升領導力與決策力,也能帶回具體可行的創新構想,推動組織轉型與業務成長。

香港科技大學MBA
DiMBA學生到UCLA美國參與海外交流。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香港科技大學MBA
DiMBA學生到UCLA美國參與海外交流。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特色五、激發創新與提昇領導力,港科大DiMBA成職場最佳跳板
港科大DiMBA課程打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在專注工作的同時,也能彈性提升管理視野與國際競爭力。為鼓勵多元背景的優秀人才加入,港科大更設立多元種類的獎學金制度,包含任職於商業科技創新領域、社會與公共服務產業、對企業有重要貢獻、或具女性領導者身份等優秀的申請者,提供專屬獎學金的支持。

對於渴望在職涯中精進自我、擴展人脈、掌握未來趨勢的中高階人才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兼具效率與深度的進修旅程,更是一個放眼國際、重塑個人競爭力的最佳跳板。

台灣豪敏有線公司執行長趙蔓𡩋 (DiMBA 2023級)認為,港科大DiMBA課程靈活而嚴謹的設計,讓職場人士能夠跨領域學習到有價值的知識,再加上同學們的背景多元又專業,使得課堂討論經常出現大膽、打破傳統的視角,有助於思維的轉變和激發創新潛能。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Digital MBA校友:趙蔓𡩋。
圖/ 香港科技大學

曾在中華區微軟工作的台灣菁英黃開宇 (DiMBA 2021級),在加入港科大DiMBA 課程時,已有20年以上的工程師、產品經理等工作經驗,為了提高商業視野和策略思維及加深領導技能,選擇就讀港科大MBA,並將課程中學到的最新商業技術和知識,與自身原有知識和技術結合,不僅讓自己的思考方式更多元、更懂得如何發揮創造力,在領導能力上也更上一層樓,從而更有信心去迎接未來更多工作上的挑戰。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Digital MBA校友:黃開宇。
圖/ 香港科技大學

港科大DiMBA第三輪招生將在今年8月27日(三)截止 ,現在報名,明年2月就可以開課,把握機會開啟知識升級之旅!
或參加 8月5日(二)在台北晶華酒店舉辦全球現場諮詢活動 ,您也可以花30分鐘與招生團隊會面,深入了解港科大MBA課程,實現職涯夢想,就趁現在!

港科大DiMBA課程打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在專注工作的同時,也能彈性性提升管理視野與國際競爭力。主修課程可以線上完成,但學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安排,參加實體在港選修課,體驗校園生活。 DiMBA課程特別設計全球沉浸式學習(Global Immersion Week)活動,並與英美等國際頂尖學府合作,在為期一週的時間內,帶領學生走進校園,與世界級師資近距離交流,親訪全球頂尖企業,近距離了解實務運作與創新策略。

了解更多:立即申請港科大DiMBA課程
8/5(二)港科大全球現場諮詢在台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