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微軟重啟三哩島核電,再掀核能與再生能源爭議論!台灣該如何應對?
【觀點】微軟重啟三哩島核電,再掀核能與再生能源爭議論!台灣該如何應對?

2024年9月20日,微軟決定重啟在1979年《時代》雜誌稱為核能夢魘的一座三哩島事故核電反應爐,被經濟學人喻為「科技巨擘讓核能重回生活」的發展,再次牽動了台灣以核養綠的討論。

此外,目前有更多的真實世界資料(real world data)被提了出來,但對台灣而言,不論是科學的事實、經濟的挑戰、文化人類的視角及能源政策的重新審視,卻仍有賴各界理性的溝通來達成民主共識。

依據世界核能協會(IAEA)統計,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新設核電廠在巴黎協定通過後開始增加,迄2023年,廠齡低於12年的核電供應已自2015年不到200TWh回升到500TWh(約占全球核電的5分之1),而廠齡48到54年者,也開始復電近200TWh;目前全球興建中的傳統核電廠已超過60個,規畫中的也超過80個,惟主要集中在中俄2國。

至於俗稱小核電設施(SMR)部分,除中俄各有1個興建中者,也有超過80個在規畫中,並以美國超過20為最多。這個趨勢顯然與幾個因素相關。檯面上,似乎是肇因於科技巨擘需要低碳能源來支持其發展AI與巨資中心的營運,但問題是核電廠往往必須耗費6到12年的建設期程,顯然趕不上2030的控溫目標。因此,核電再興顯然有其他更深沉的原因。

核能與再生能源爭議不斷,台灣應對2030年能源目標

戰爭已導致能源安全凌駕氣候行動,換言之,若要擺脫對化石燃料,尤其天然氣的依賴,或者邁向氫能的未來,核能可以是一個重要的橋接選項,但這麼一來,是否導致目前化石燃料已接近達峰,而再生能源已在近10多年來的新增能源供給中占比高達80%的成就無法持續?

因為當前核電業者遊說的國家基礎建設投資,將與落實巴黎協定的加倍太陽光電、3倍能效提升、6倍儲能與加速電網建設的倡議所需資金產生競爭關係;例如,《經濟學人》曾報導,電網級(80Gw)的儲能技術才是當前發展最快的能源科技,而氣候行動網絡(CAN)更於2024年3月19日以「核能是危險的悖離」為題,指出幾點核電迷思:

一、核能並非再生能源的協力而是降低再生能源發展的偏離,因其建設期程大多會超過2050之淨零指標年
二、核能成本太高不如當前趨向成熟的再生能源
三、先進科技如第4代核能與SMR尚未經必要的實證而充滿不確定風險
四、2024的100%再生能源是可行的,且不需要借助核能

綜上,顯然核電與再生能源已發展成在減碳共識下的資源競爭者。

台灣也浮現同樣爭議。面臨2030年再生能源配比無法達標的挑戰,缺乏基載能源,顯然更是身處台海衝突危機的台灣所必須優先考慮者。目前歐盟因俄烏戰爭牽動了能源危機,也導致政治版圖右傾並發展出在歐盟氣候體制下的主權自決(sovereign autonomy)之說,這讓法國能解封、瑞典能重啟核電,甚至連捷克也跟進投入巨資建設核電廠。

對台灣而言,借鑑俄烏戰爭經驗,同樣必須慎重考慮因應能源危機的對策,並思考究竟目前的燃煤、燃氣、再生能源、地熱,加上未來的氫能,能否支持台灣的基載電力供應。相對的,這種暗黑的威脅並不當然會因為採用核能就可解決,且觀諸俄烏戰爭期間的核電廠攻防,也讓我們看到在現代遠程飛彈或無人機的戰爭模式下,核電同樣有其脆弱處。

所以,用核電因應戰爭風險或許有考慮不周全的思辨空間。那麼國際經貿競爭的考慮呢?

回歸前述微軟投入核電的原因,主要正在確保其未來20年所需的低碳能源,畢竟依據RE100集團在2024年3月6日發布的2023年度報告,當前RE100會員的電力消費仍持續增加,並占全球電力供給的1.7%。

更重要的,新增電力需求有30%是源自既有電力設施,顯然許多科技巨擘持續在擴廠或擴大產能,但其整體獲取再生能源的進度卻僅有1%。雖然終於達到RE100願景的50%,但和最終2030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差距仍大。

亞太供應鏈傾向擁核減碳

若按區域來分,目前歐洲企業希望在2025年達標,北美企業為2028年、亞太地區則是2038年,顯然扮演主要產業供應鏈角色的亞太區會是壓力核心,而最大的問題是企業買不到再生能源。例如根據網路媒體Reccessary的報導,韓國只有4%的承諾者可以買到再生能源,而台灣(8%)也和新加坡(13%)、日本(25%)被歸為和韓國有相同的問題。

因此,我們看到中、日、韓相繼提出其核電建設政策,來作為落實新版國家自訂減碳貢獻(NDC)的條件。似乎在面臨不易獲取再生能源的當下,導入核電已成為東亞國家透過降低碳排係數,來強化履行RE100承諾、維持國際經貿競爭力的對策。顯然這也是台灣企業傾向開放核電選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這種國際經貿競爭的壓力,更是出自地緣政治的挑戰。

我們可以感到目前國內的科技與出口導向產業,似乎傾向認為核電必須是台灣跳脫全球低碳經濟訂單競爭與強化國家減碳目標之雙重困境的解方。

在目前RE100的達成率僅50%,且亞太地區遠遠落後的情形下,可見未來微軟在完成核電廠的建置後,也會加強其供應鏈使用再生能源的要求,而中、日、韓與台灣,正是必須承受這些壓力的核心國家。

責任編輯:蘇柔瑋

延伸閱讀:川普二度退出巴黎協定!美國政策大轉彎:放寬石油、風電喊停⋯能源新政一次看

關鍵字: #微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