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創加速器Y Combinator共同創辦人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Founder Mode(創辦人模式)」和「Manager Mode(經理人模式)」是2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這對公司經營,尤其是創業公司而言至關重要。
我曾參與過幾個新創公司從起步到「出場」(併購M&A或上市IPO)的過程,深深體會到這2種模式在帶領團隊與推動公司成長時缺一不可。通常在初創階段,主要以擁有Founder Mode思維的人為核心,然而當公司規模擴大或面臨出場時,團隊的面貌便會大不相同,往往會逐漸被Manager Mode型態的人所取代。
創辦人勇破浪,力求開發、解難題
有一次我留意到,約80%在公司初創期擁有Founder Mode特質的高階主管,竟然在出場前都已經「陣亡」,無法走到最後。因此,風險投資人(VC)在投資時,常常會為團隊配備一名executive coach(高階主管教練)來協助解決問題。一旦公司來到某個關鍵轉型階段,如果Founder Mode的人無法及時轉換成Manager Mode的心態,或者是無法快速學習相應的方法,董事會便會考慮由其他人接手。
從我的觀察與個人經驗來看,新創在剛起步時,Founder Mode的領導者會全力聚焦於創造力、產品開發及問題解決。此時,「Intense、Fast、Work all the time」是這一階段的典型特質。這些領導者猶如前線的將軍,親身投入所有事務:自己下場寫程式、親自拜訪前幾位客戶等,再艱難的問題或市場未知的複雜性都被視為挑戰,並能驅動靈活變通。對他們而言,風險並非首要考量,市場規模夠不夠大、產品能否被市場接受,才是關鍵。
等到產品已初步證明其可行性與價值,並獲得下一輪資金,企業需要證明能快速成長,並透過標準化產品(cookie cutter)達到高利潤率時,Manager Mode就必須適時接棒,展現其效能。
經理人穩掌舵,主打數據、執行力
這包含更結構化的執行、明確的分工與持續優化,以確保人數不斷增加的團隊能順暢合作並推動進度。處在這階段的領導者通常具備自律、以數據為導向(data-driven)及執行力(execution-focused)的特質,如同在後方的「戰情室」(situation room)排兵布陣、沙盤推演、監控整體戰況。
隨著公司持續成長,領導者也必須不斷成長並尋找合適的定位。特別是當新創成長為獨角獸或成功上市後,許多人便開始害怕失敗,失去「緊迫感」(sense of urgency)與彈性,創新能力下降,難以專注在1、2件關鍵議題上,決策速度也跟著放緩。此時,那些內心仍保有Founder Mode靈魂的人就必須重新現身,嘗試突破現況。這些角色與心態的轉換,對公司再度轉型、推動產品創新,甚至邁向更高層次都十分關鍵。
靈活切換2模式才是王道
我過去4個月也與我們的executive coach進行了3次深入討論,深刻體會到唯有在「創新」(Founder Mode)與「規模化」(Manager Mode)兩者之間靈活切換,才能在拉扯中找到平衡,避免精力被耗損殆盡。
總而言之,Founder Mode與Manager Mode各有其不可或缺的價值。絕不能一聽到模式就將人分門別類、各自為政。如果我們能學習並尊重不同模式的同事,在公司成長過程中互相配合、協力前行,同時讓每個人的能量運用在最合適且能發揮最大效益的地方,才能為公司帶來最大的影響力。
責任編輯:蘇柔瑋
延伸閱讀:科技界吹起「40歲魔咒」?Z世代正取代他們!曾經的江山功臣,如今卻成老頑固
在亞馬遜上班壓力超大!主管下班安排超瞎「歡樂社交」,我卻不小心翻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