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更新:GOGORO股價持續下跌,截至3/11日,股價已跌破0.4美元、來到0.38美元,今年至今,GOGORO股價跌幅高達24.9%;而自2022年上市以來,跌幅更狂瀉逾9成(96.12%)。
GOGORO於2022年4月5日登上那斯達克交易所,但它若未能在今年4月28日前,達到交易所的要求,將被更換交易市場,甚至是強制下市。
GOGORO在台灣的用戶累積超過47.5萬名,交易日盤前市值是23.3億美元,它不只是台灣第一家登上美股的獨角獸公司,它的上市也給很多新創企業一個好的示範。
但過去3年,GOGORO在資本市場出師不利,終至於出現下市危機,連串事件累積下來,在在顯示企業主選擇資本市場時,存在一大迷思: 去國外掛牌,真的比較好?
錯!
紐交所也好,納斯達克也好,香港也好,世界幾大證券交易所的特色,就是機構占大多數;它可能是退休基金、大學校務基金,或者是主權基金的操盤手,共通點是,此人持股組合中已有大量優質標的,收到研究報告後,能看完第一頁摘要,恐怕已經不錯,很難抽出時間觀察新股。「亞洲電動機車產業的明日王者⋯⋯」這名頭聽起來似乎誘人,但一看到市值,明白自己能買的額度有限,與其花時間研究,不如看幾眼就好。這是日常工作的效率考量,也是人性。
在一個崇尚數大便是美的地方,形容自己「特點是精瘦」的人,恐怕反而會被視為有缺點呢?
我記得2000年至2008年間,曾有一大批台資企業前進港交所,包括富士康科技、統一中控、台泥國際、裕元鞋業等知名企業;時隔十多年,這些公司普遍顯得沉寂,其中不少甚至下市,選擇回歸集團旗下,也是這個道理。
香港和台灣距離不到一千公里,時區相同,企業跨海上市都如此「水土不服」。日常營運在台灣,股票卻是在地球另一端買賣的公司,時區不同,要和投資人密切互動,讓各國基金巨頭認識自己,這種公關工作顯然不易,十分考驗上市公司維持投資人關係的能耐。
說白了,不只是GOGORO,全世界前進美股的公司,大多數都做不到。
GOGORO與台灣新創遇到的困境
GOGORO遇到的困境,和其他前進美股的台灣新創大致相同,未能吸引足夠的法人買盤,於是沒有成交量,也沒有市場能見度;如果企業營運剛好又沒能端出足夠菜色吸引其他投資人,就會一點一點、無聲無息的陷入流動性陷阱,於是長期來看,股價就逐漸向四點鐘方向去了。
企業選擇上市地點,是個非常關鍵的決策,企業和交易所雙方文化、規模是否契合,關係到企業掛牌最終的成敗;這種關係就好比締結婚姻,「結婚很貴,但離婚更貴」。企業上市花很多錢,真的很貴,但場面弄不好最終走到下市,更貴。
本文出自周岐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