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支援「多裝置登入」同帳號!追加裝置是什麼?支援設備、設定教學一次看
LINE支援「多裝置登入」同帳號!追加裝置是什麼?支援設備、設定教學一次看
2025.03.21 | 3C生活

LINE開放多裝置登入了!

過去LINE用戶僅能在一部手機上登入,若嘗試在另一台手機登入,原設備會被強制登出,這對擁有兩部手機的使用者來說相當不便。

不過,隨著LINE發布15.3.0版本並推出「追加裝置」新功能,用戶現在可以同時在兩台手機,或是一台手機和一台平板上使用相同的LINE帳號,一次最多可讓5個裝置同時登入同樣帳號。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雙手機登入同帳號,僅支援安卓型號的手機作為「追加裝置」,iPhone機型尚不支援。

LINE 最多可支援多少個裝置登入同帳號?

根據LINE官方,在更新到LINE 15.3.0版本後,一次最多可讓5個裝置同時登入,分別為:

  • 一台手機
  • 一台電腦
  • 一台iPad
  • 一台 Android 平板/Android 手機 (同時只能有一個Android作業系統作為「追加裝置」)
  • 一個穿戴型裝置(如智慧型手錶)

多裝置登入:主要裝置、追加裝置是什麼?

主要裝置

用戶在註冊LINE時所用的裝置(一般為智慧型手機)被定義為「主要裝置」。透過主要裝置,使用者能夠管理LINE帳號的基本設定,包含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地址以及密碼等重要資訊。如果因更換手機而需要變更主要裝置,但仍想保留原本的LINE帳號,則須進行LINE帳號移轉的操作。

追加裝置

當用戶在電腦或平板電腦上登入與主要裝置相同的LINE帳號時,這些設備被稱為「追加裝置」。只需在這些追加裝置上輸入主要裝置已註冊的LINE帳號資訊進行登入,就能在這些裝置上同步使用相同的LINE帳號。

在追加裝置上,用戶在可使用的功能上有一定的限制,如:無法管理LINE帳號內設定的資訊(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帳號及密碼等)、無法執行移動LINE帳號的操作
、無法備份聊天記錄以及無法購買貼圖或表情貼等付費商品。

以下為可做為主要裝置及追加裝置使用的設備,目前iPhone僅可作為主要裝置使用,但無法作為追加裝置使用。

line裝置支援.jpg
圖/ LINE官網

如何設定追加裝置功能?

步驟一:更新LINE版本

將主要裝置上的LINE更新至15.3.0版本。

步驟二:開啟允許其他裝置登入設定

在主要裝置的LINE主頁,點選設定(齒輪圖示)後,選擇「我的帳號」,往下滑開啟「允許自其他裝置登入」。

步驟三:新增追加裝置

在追加裝置上開啟LINE並登入帳號,選擇「追加裝置」模式後,即可使用QR-Code或帳號密碼完成登入。

step1.jpg
圖/ LINE Blog
step2.jpg
圖/ LINE Blog

延伸閱讀:2025遠距工作推薦,這15個職業高薪又有前景!第一名在美國年薪高達428萬元
如何打造自己的寫作風格?四步驟教學:快速上手、展現風格的「LESS」簡化法則

責任編輯:黃若彤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AI驅動智慧轉型  中華電信打造產業升級新引擎
以AI驅動智慧轉型 中華電信打造產業升級新引擎

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加速企業的進化。中華電信早在2016年就制定了AI策略,不僅用來優化自身營運,還透過「內服外推」的策略,將實戰經驗轉化為產品與服務,例如智慧客服、法遵審閱和跨國語譯等,幫助企業在AI 2.0時代掌握人機協作的優勢,發揮AI的最大綜效。

從辨別式到生成式AI技術 驅動人機協作新紀元

2016年,AlphaGo的出現象徵著辨別式AI技術的成熟。人工智慧不僅能「看懂」、「讀懂」,甚至能「聽懂」人類的語言與行為,讓語音辨識、影像分析、文字理解等應用進入金融、製造、醫療與安防等產業。例如,金融業利用辨別式AI優化信用評估、詐欺偵測與風險管理;醫療業提升診斷疾病的能力;製造業用於品質檢測與預測性維修;安防業則透過人臉辨識與行為分析提升安全性。

隨著生成式AI與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迅速發展,AI 2.0時代隨之而來。現在,不僅文本、圖像、影片、聲音、程式、數據與物件可以自動生成,還催生了代理式AI的出現。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表示:「從辨別式AI、生成式AI到代理AI,人工智慧不僅具備成熟的數據分析、影像識別、語音合成能力,還具備語意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正朝著認知智慧邁進,能理解、思考、學習以及創新,開啟了人機協作的無限可能。」

然而,相較於個人使用者對生成式AI的積極採用,企業在導入AI方面仍較為謹慎。多數企業會從相對明確、風險可控的場景開始,例如客服自動化、智慧助理、文件摘要、行銷內容生成、知識庫查詢等,逐步評估資料安全、法遵框架與投資報酬率。

中華電信
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
圖/ 數位時代

蘇添財指出:「AI導入不僅是IT專案,更是組織文化與營運流程的變革工程。」他提醒企業,若要真正發揮AI的效益,除了精準找出業務痛點、決定AI應用範疇,還需積極參與導入過程,並確保AI應用服務上線後,員工願意且滿意使用,才能發揮商業價值。

蘇添財進一步引用BCG《AI Radar Survey》指出,高達86%的企業相信人類與AI的協作將是未來的主流。協作模式多樣,有些企業讓AI成為決策輔助者,人類仍握有關鍵監督權;也有企業建構AI代理人(AI Agent)主動處理流程,只在例外情況轉交人工審核。「這些模式的共通點是,AI不再只是支援系統,而是決策與執行流程的共同參與者。」

「內服外推」策略 推動AI應用落地

身處AI變革的關鍵時刻,中華電信一方面在內部導入AI以優化營運效率、推動流程自動化,另一方面將實戰經驗轉化為產品與服務,協助客戶加速數位轉型。目標是透過「內服外推」的雙軌策略,加速AI落地,讓AI創造具體可見且有感的商業價值。

中華電信早在2016年就開始規劃與建構AI賦能的智慧客服、智慧聲控、智慧分析、智慧安防、語音助理與新興應用,並陸續推出20多個AI應用服務,例如IVR語音導航、MOD聲控助理、電信大數據分析、智慧交通、科技執法、AI總機等,並獲得市場的廣泛好評。

以智慧客服為例,中華電信透過語音辨識、語音合成、語意理解、多輪對話、知識管理、語音核證、對話分析等核心技術,開發出文字機器人、語音機器人、外撥機器人、值機應答助理、客戶心聲分析、訂位助理、掛號助理與智慧總機等服務,協助公部門、餐飲、旅遊、電商、製造、金融、醫療、物流等超過30家客戶優化客服效率與體驗。

蘇添財表示:「2016到2022年間,我們的重點不僅是打造AI應用服務,更是透過持續的實務應用與實戰經驗,全面提升『人才』、『平台』、『技術』與『資料』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員工對語音合成、影像辨識、自然語言處理(NLP)與數據分析的掌握度,為未來做好準備。」

隨著生成式AI的出現,中華電信也從AI 1.0(辨別式AI)階段邁向AI 2.0(生成式AI)階段,不僅鎖定智慧客服、智慧法律、新興應用、元宇宙、防詐資安、Copilot等六個領域,推出生成式AI賦能的產品服務,例如台灣第一個代筆遺囑生成服務、跨國即時語譯與仿聲服務等。此外,中華電信也將AI技術導入電信網路,研發智慧維運助理、自治網路、網路數位分身等服務,提升網路品質並降低維運成本。在客服領域,透過自然語言處理結合客服知識庫,能在5秒內提供一線客服人員所需的精準答案與參考資料,協助即時解決客訴問題,減少10%的客戶等待時間。同時,推出AI企業年報審閱服務,審閱人員只需匯入公司年報與相關法條,即可完成AI年報審閱工作,節省超過80%的人工作業時間,法規審閱精準度超過95%。

展望未來,中華電信將持續以「內服外推」的雙軌策略優化AI產品與服務,成為企業AI轉型的最佳夥伴。蘇添財表示,將因應AI技術的發展,深化在體現智慧(Embodied Intelligence)、多模態AI(Multimodal AI)、領域化模型(Domain-Specific Models)、可解釋AI(Explainable AI)、空間智慧(Spatial Intelligence)、人型機器人(Humanoid Robotics)、AI擴增開發(AI-Augmented Development)等領域的能力,目標是提供在地客製、可控可信的智慧應用,滿足各領域與產業的需求,攜手夥伴與客戶共同將想像轉化為價值,共建智慧新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