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克柏鈔能力發威!砸143億美元成功揪團Scale AI開發超級AI:Meta將獲49%股份
祖克柏鈔能力發威!砸143億美元成功揪團Scale AI開發超級AI:Meta將獲49%股份

社群巨頭Meta向AI新創公司Scale AI提供高達143億美元(約新台幣4628億元)的巨額投資,更成功延攬了這位年僅28歲的Scale AI執行長兼共同創辦人汪滔(Alexandr Wang)加入Meta的新AI團隊 。

根據《彭博社》引述不具名知情人士報導,Meta將藉由這次交易,一舉拿下Scale AI高達49%的股份,同時還讓汪滔卸下執行長職務,加入Meta策劃的「超級智慧」團隊,並由原策略長傑森.德羅吉(Jason Droege)擔任臨時執行長。

Meta發言人表示,Meta已經敲定對Scale AI的投資,以及兩者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未來將深化雙方在AI模型數據方面的合作。Scale AI主要服務便是提供AI公司標注過的訓練用數據,OpenAI、Google等公司都是客戶。

汪滔也在聲明中表示,這筆投資是Meta對Scale AI的認可,並強調了AI的重要性,「AI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革命性的技術之一,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並將對個人、企業及政府的成功造成深遠影響。」

重金延攬Scale AI創辦人入局,背後是更大AI團隊籌組計畫

Meta這筆投資除了鞏固與Scale AI的合作關係外,也被認為一大重點在於延攬汪滔加入。知名科技分析師班.湯普森(Ben Thompson)就評論,「這是對汪滔的一次昂貴收購。」

而Meta延攬汪滔,主要是為了祖克柏親手籌劃的新AI研究團隊。該團隊將致力於研究「超級智慧」,即超越人類大腦能力的超級AI。

Zuckerberg
祖克柏對Llama 4的成果不甚滿意,近幾個月開始更積極主導AI方面的布局。
圖/ shutterstock

祖克柏今年對AI有著非常龐大的野心,年初曾宣佈將在這塊領域投入高達650億美元資金。然而今年4月公佈的最新模型Llama 4卻迴響平平,讓祖克柏感到失望,從那時起他更積極主導AI方面的策劃,籌備當中的超級智慧團隊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這個團隊,祖克柏親自在家中接待求職者,甚至調整了Meta辦公室的布局,要讓新團隊離他的辦公桌更近。

《紐約時報》指出,除了延攬汪滔加入外,Meta已經向OpenAI、Google等公司的頂尖AI研究人員開出上百萬甚至上億美元的高額薪資挖角,並有部份人才已同意加入Meta。

科技巨頭紛紛結盟AI新創,競爭漸趨白熱化

不同於其他科技公司,Meta其實很少對新創公司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投資。亞馬遜向AI新創Anthropic投入了80億美元、微軟則在OpenAI身上花費超過130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作法也是科技巨頭取得AI新創人才的策略,微軟曾藉由與Inflection AI達成6.5億美元交易,雇走了該公司創辦人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和核心團隊成員;Google也曾支付Character.AI 27億美元,換取創辦人諾姆.沙澤爾(Noam Shazeer)及部份員工加入公司。

Inflection共同創辦人Mustafa Suleyman
微軟先前也藉由與Inflection AI的交易,雇走了創辦人穆斯塔法.蘇萊曼。

唯一的差別在於,Scale AI並沒有研發大型語言模型,而是提供資料相關服務。外界也議論這次交易後,是否會影響Scale AI未來與OpenAI、Google等Meta競爭對手的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汪滔並不被業界視為頂尖AI研究人員,而是擁有技術能力的商業人才,擅長推銷公司、經營人脈。《彭博社》也提到,這筆交易可能可以幫助Meta進一步建立與美國政府的關係,在國防業務上也有更多發展。

無論如何,這筆交易揭示了Meta不願在AI領域落後的決心,研究公司Wolfe Research分析師施韋塔.卡朱里亞(Shweta Khajuria)指出,如此激進投資不光代表這筆交易對公司很重要,更顯示他們需要這筆交易。

不過《Business Insider》也提醒,祖克柏過去曾多次透過收購網羅人才加入,但最終所有人都離開了Instagram和WhatsApp的創辦人都在公司被收購後陸續出走。其中Instagram共同創辦人麥克.克里格(Mike Krieger)甚至是競爭對手Anthropic的產品長。

延伸閱讀:祖克柏的豪賭!擬砸140億美元買Scale AI 近50%股權:力邀汪滔加入Meta旗下AI實驗室

資料來源:BloombergNew York TimesBusiness Insider

本文初稿由AI撰寫,編輯:陳建鈞

關鍵字: #AI #meta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促銷、折扣、集點換購早已成為零售標配,顧客對優惠不再陌生,卻也因此變得難以被打動。若想持續吸引目光,單靠傳統優惠不能只是基本配備,必須進一步創造差異化的體驗。

面對這樣的挑戰,家樂福選擇從「參與體驗」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與顧客的互動方式。一般的集點換購模式,多半是在結帳時累積貼紙、等待兌換,如果集點不僅只是交易過程實現的獎勵機制,而能成為日常生活中具吸引力的行為,活動本身就有了新的生命。

為此,家樂福祭出「好選品 + 遊戲化」雙軸策略,不僅強化換購商品的吸引力,更嘗試讓集點換購活動變成一場好玩的任務挑戰——像在玩一款輕鬆上手的小遊戲,讓消費者在互動中獲得樂趣與回饋。

根據〈2025 Google 遊戲產業交流會〉觀察,近三年內 22 至 25 歲輕度玩家成長超過 5%,短時間、低門檻、無壓力的遊戲體驗愈來愈受青睞,尤其隨著手機普及、使用情境碎片化,這類療癒、好上手、有回饋感的休閒小遊戲遂登上日常消遣主流。

而今年,家樂福就在自家 App 推出小遊戲《家有超市》,讓消費者既能享受樂趣,還能在現實中獲得實質回饋。透過任務導向的玩法,讓會員每日打開 App、完成任務、參與抽獎;簡言之,多玩一點,就多得一點。

這場從集點換購切入、讓顧客互動變得更有趣、更具黏著力的遊戲化體驗,也為零售數位玩法開出新局。它為家樂福帶來了什麼驚喜成果?背後又藏著哪些零售經營新思維?

好選品勾住人心,遊戲機制拉長互動

在集點換購普及、邊際效益逐漸下滑的零售市場中,單靠集點回饋幾乎難以再創新鮮感。有鑑於此,家樂福選擇不拚折扣,而是精準出牌——打出「有感選品」與「數位體驗」雙王牌。

首先,換購商品必須有足夠的吸引力。一直以來,廚具系列都是換購活動中的人氣品項,與量販通路的客層有著高度關聯。家樂福近期與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一系列強調收納便利與簡約設計的鍋具,鎖定小家庭與年輕族群。從「消費者在意什麼」出發,精準切中生活應用需求,為集點換購創造實質吸引力。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圖/ 家樂福

其次,家樂福嘗試將數位體驗融入集點換購活動中。集點活動雖然常被用來提升顧客回訪與忠誠度,但要持續吸引消費者參與並不容易,關鍵在於如何賦予其新鮮感與使用動機。為了提升集點活動的趣味性,家樂福將集點機制結合遊戲化,於 App 内推出一款角色扮演休閒小遊戲——《家有超市》。玩家在其中扮演超市店長,透過合成商品和解鎖寶箱來完成各項任務,累積的鑽石可用來兌換優惠券或參加扭蛋抽獎活動。此外,遊戲場景中不難看出南僑讚岐、桂冠、好萊牙膏等品牌元素,讓品牌在虛擬環境中入駐,此舉拓展了零售與品牌之間,透過實現“零售媒體”的一環,共同給到消費者互動體驗的新界面。

從集點到體驗,《家有超市》提升顧客黏著力

從每日簽到到完成任務換回實體回饋,家樂福不只拋出誘因,更著眼打造可持續參與的體驗。透過遊戲化設計,將原本只在交易瞬間發生的回饋機制,轉化為日常互動,強化顧客的集點動機與品牌黏著度。

於是,會員不再只是集點兌換的使用者,而是每天願意開啟 App 的參與者。此外,也不能忽視消費者對「誠意」的敏感度,此次活動選品具吸引力,流程設計簡單且回饋實在,就是因爲這樣在實用與情感兩端都建立起信任,也使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更為穩固長久。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圖/ 家樂福

以 Menastyl 鍋具換購結合《家有超市》小遊戲為例,活動期間即成功吸引近 9 萬人參與,總登入超過 146 萬次,其中近 2萬人至少回訪 7 次——代表用戶不只是點進來看一次,是真的「玩了又玩」;扭蛋抽獎次數則超過 62 萬次,優惠券兌換率達 30.8%,遊戲用戶更穩定佔 App 每日活躍用戶數 8%——這代表參與者不僅止於體驗遊戲流程,而是有實際導流至通路兌換,形成後續消費轉換,會員黏著度與顧客參與度皆有感提升。

從集點升級到數位串聯,家樂福 App 打造全方位會員體驗

隨著家樂福 App 從滿足基本的會員功能進化到品牌與消費者之間互動的橋樑,整合即時優惠、多元支付與個人化推薦模組,提升使用便利性,透過 App 內建小遊戲養成會員每日打開 App 的習慣,也有機會為後續 O2O、OMO 的行銷活動提供更穩定的數據洞察。

透過遊戲化設計,在消費之外持續創造打開 App 的理由,家樂福的成功經驗正為數位零售開拓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但這場遊戲,或許才剛開始。當零售品牌對消費者不再是僅僅販售商品,而是著力於經營接觸、培養習慣、創造停留,會員經濟的布局也隨之變得更為複雜。如何有效應對消費者互動的多樣性,無疑是所有零售品牌都面臨的一大挑戰。而家樂福又會怎麼玩?令人拭目以待!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