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0年歷史的老牌雞肉供應大廠超秦企業(公發8345)預計6月18日登錄興櫃。超秦企業與擁有麥味登早餐、炸雞大師等超過千家餐飲門店的揚秦國際,都是源自超秦集團的兄弟公司。
超秦與大成、卜蜂並列台灣前三大家禽肉品供應商,是其中最晚面向公開市場的業者,且以2024年新台幣35.9億元營收來看,規模不僅小卜蜂7倍,跟千億營收的大成相比,更是只有1/30。
規模遠遠不及前兩大同業,超秦如何在市佔不到雙位數的家禽肉品市場勝出?專注在屠宰白肉雞的專業上,是超秦的不二秘訣。
「我們的定位很簡單,就是要當國內肉品界最專業的供應商。」董事長卓靖倫指出,作為第一家政府核准的家禽電動屠宰廠的超秦,近半世紀專注在雞隻屠宰、肉品供應的生意。相較大成、卜蜂雖同樣以生鮮雞肉聞名消費者耳裡,但攤開前兩者財報,對大成而言,飼料、油品銷售才是公司營收佔比超過7成的主要業務。卜蜂近年也積極往飼料、蛋品市場發展,相關業務已占營收將近一半。
反觀超秦,營收約8成來自白肉雞供應,其他則為有色雞(土雞、其他品種雞隻)以及加工肉品的供應。
走進超秦位於桃園、佔地4000坪的家禽電動屠宰廠,這不僅是北台灣最大,也號稱是業界最智慧的電屠廠。
全台最智慧電宰廠,打底精緻供應能力
該間智慧電宰廠搭載智慧雲平台,將每年屠宰超過1700萬羽的雞隻數據上雲,持續優化每道流程,也與緯謙科技合作導入Azure AI 影像辨識模型,透過影像辨識自動追蹤雞隻是否有斷翅或瘀血等異常瑕疵,另外廠內配有能更精準切割、不致碎骨的德國進口圓刀切割器。
投資高階設備、專注雞隻電宰,給超秦帶來的優勢是,能提供不同類客戶客製化產品。超秦供應的肉品主要銷往8大通路:量販店、超市、便利商店、電商平台、速食餐飲、團膳、機關團體、中盤商。
量身分切搶市佔,鎖定八大通路與北部市場
「超秦的優勢在於能根據不同通路做精緻分切、風味開發、包裝定量化處理。」卓靖倫舉例,像中盤商、團膳機構多以帶骨半雞、全雞為主,超市、量販則要提供各種小包裝去骨分切產品,尤其近年銀髮市場興起,超秦也是國內首間利用獨家醃製液、水解技術,開發容易咀嚼、適合老人小孩的雞肉商品。
超秦也藉由供應鏈立足北部的鮮度優勢,搶攻餐飲通路市場。「業內常說:北超秦、中卜蜂、南大成。」卓靖倫指出,台灣三大雞肉供應商,各有自己盤據的市場。而從北部起家的超秦,貼近苗栗以北、過半數台灣人居住的北部餐飲市場,能在供應鏈上做到當日就將雞隻從產地送到屠宰場再上到餐桌的速度。
且透過揚秦底下超過5個餐飲品牌、逾千家門店,超秦不只洞悉消費者對雞肉飲食的喜好與趨勢,也熟知餐飲業者的需求。像是除了更細緻切割客戶所需部位,超秦也能提供預先按摩、熟成雞肉等前置處理,減少餐飲業者的料理工序,扮演客戶的「後廚房」。
自2021年翻新廠房、投入智慧產線的耕耘,卓靖倫指出,這四年來,超秦的屠宰效率不僅從先前的每小時6,300隻,到現在最多能每小時屠宰8,400隻,產量增加四分之一,也因為產線升級,雞隻屠前死亡率降低了接近一半,且雞隻合規率也從70%提升到88%。「別看這些%數不多,但每1%背後能節省的成本都是以百萬元來計。」卓靖倫說道。
與個體養雞戶共生,打造不被飼料品牌綁死的供應鏈平台
雖說專注屠宰、肉品供應是超秦的優勢,但也是不得不的選擇。有產業人士觀察,超秦之所以不進攻飼料等毛利較高的市場,其中原因也包含國內許多養雞戶早已被大成、卜蜂銷售的飼料生態系所圈住。「一但養雞戶習慣用該牌飼料,從雞隻育成到送宰的整趟過程,也會被鎖在該廠的生態系,留給超秦沒有太多開發空間。」
而且專注肉品的風險,也包含易受市場波動影響。2024年超秦屠宰的雞隻數量,相較2023年增加將近100萬隻,但營收卻比2023年少了1.7億元。原因就在於市場供需的單價下滑,即便供應的雞隻多,整體營收、獲利仍難增加。
不過面對市場風險,超秦認為同時也挑戰優勢。「超秦合作的養雞戶,許多是個體戶、青農,他們就是不喜歡被鎖在大廠的飼料生態系,被告訴養雞要用什麼,反觀超秦只是扮演平台,養雞戶缺什麼再來使用」。超秦副董事長陳以文分享,這些喜歡照自己Know-how的個體戶,飼養出的來雞隻良率,很多都是超乎同業水準。
展望未來市場,卓靖倫指出,國內對白肉雞的需求只增不減,為了產能要可以持續追上市場,除了超秦目前已掌握北部約7成養雞戶的合作數量,下一步也要協助培育與扶持二代青農接班。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