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初,台灣國防新創創未來執行長王毓駒在個人LinkedIn 頁面上開砲,質疑美國國防新創Anduril推出的「Pulsar小型電磁脈衝武器」堪稱魔法。然而,一段揶揄引來創辦人帕莫拉奇(Palmer Lucky)的嗆聲,一時引起台灣新創圈熱議。
這場隔空交火讓外界好奇,成立至今才滿7年的創未來,有何底氣公開吐槽明日之星Anduril?
事實上,創未來已經拿下國防部10億元無人機反制技術標案、並獲得台杉投資、華威創投的肯定,可以說是台灣國防科技明日之星。
「台灣在半導體、AI和精密機械的產業鏈是發展軍工的重要基礎。」王毓駒表示,近年民用科技水準漸漸超越傳統軍工領域。而創未來抓住這個趨勢,以「商規軍用」模式,將台灣強大的半導體和AI技術,大規模的運用到軍用設備中,實現台灣的國防基礎。
從學術到創業:王毓駒如何攻克國防高門檻技術?
在成立創未來之前,王毓駒曾在交大電子工程學系擔任副教授11年,雖然在學校教書,卻仍清楚市場脈動,並發現國防軍工領域對先進雷達技術的需求。
而王毓駒過往的博士研究,就是專注於無線通訊和IC設計,也因此順勢投入技術門檻較高的國防雷達系統,以獨家開發的相位陣列(AESA)雷達技術,跨足低軌衛星、電動車衛星通訊和無人機反制市場,客戶遍及海內外。
採訪當日,王毓駒一身藍色西裝,快步踏入會議室,拿出一張印好的訪問題綱,一題一題開始回答。在此之前他才剛結束與另一間公司的討論,從外面趕回公司,與我們的採訪結束後,他又立刻馬不停蹄的出門赴下一個會議。「老闆每天都是這樣一個一個會議緊接著。」創未來的同事透露。
畢竟,2025年可以說是創未來的重要關鍵時刻,1月中拿下國防部10億元標案後,今年必須以加倍速度前行。而創未來的產品有高比例是自主研發,王毓駒分享,目前公司總共280位員工,研發工程師就佔了200名。
而王毓駒也認識到,僅靠國內市場規模不足,因此積極參與國際國防展覽,「台灣國防新創只有我們在參加,我們每一場都去。」
創未來目標是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並建立「台灣軍工科技品牌」。 期望在國際合作中,扮演「技術支持者」的角色,與當地政府偏好的承包商合作,提供完整產品或關鍵零組件或技術。
創未來五大核心技術有哪些?
在2025年6月的巴黎航太展中,創未來展出一套模組化無人機反制系統,也引來歐洲、中東等多國代表團到展區駐足。此套模組化系統聚焦五大核心技術:
一、T. Radar 數位AESA雷達:
是一種數位AESA雷達(AESA = 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這就像是用上千個微型眼睛組成的高智慧「雷達天線陣」,如同蜘蛛人一樣「感知」四周是否有來襲的飛機、無人機或導彈。
二、T. Sensor 多頻射頻偵測器:
這是一種可以「聽見」和「嗅出」敵人電子設備發出的電波的偵測器,像是一隻專門搜尋無人機、雷達、通訊器材訊號的電磁「獵犬」,探測敵人的無人機是否在附近活動。
三、T. Jammer 干擾器:
透過發射干擾電波,讓敵人的無人機、雷達或通訊裝備失去作用。此外,它能針對特定頻率「點對點」攻擊,不會干擾到自己人。
四、T. Cam AI光學系統:
結合AI與光學感測技術研發出的「自動偵察相機」,透過AI可以在晝夜、濃霧、惡劣天氣下都能辨識目標,並且即時傳回畫面與分析結果,協助指揮官快速決策。其可安裝在監視塔、載具或無人機上,讓戰場不再有死角。
五、T. Meta 整合指揮控制平台:
「中控系統」,就像《鋼鐵人》裡的AI助理賈維斯,可以幫軍隊管理、協調各種資訊與武器。它能將雷達、偵測器、干擾器、攝影機的資訊整合在同一平台,協助指揮官一眼看清整個戰場狀況,並且提供AI輔助決策,讓下達命令更快、更準確。
王毓駒指出,許多台灣廠商面臨客戶需求掌握不足、無法進行系統整合及軟體不好用的問題,「但我們把這三個痛點都打掉。」
從衛星到無人機:創未來串聯陸海空天作戰
創未來是台灣第一家自行發射通訊衛星的公司,他們將整個衛星通訊系統、地對空通訊以及無人機防禦系統串聯整合,目標是實現陸、海、空、天(太空)的網格化通訊與協同作戰,並應用於新型載具或無人機,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
而發射通訊衛星有什麼好處?王毓駒指出,以往的無人機出海後便可能失去通訊,使其難以真正用於軍事作戰。
若要讓台灣的軍用無人機飛出海岸線兩三百公里執行任務,就必須依賴衛星通訊。 創未來的這顆衛星,也解決無人機出海後的通訊問題,使其真正能用於軍事行動。
善用產業優勢,創未來推動台灣軍工科技出海
王毓駒指出,軍工科技的發展模式已從過去的「軍工先行,民間轉移」轉變為「民用科技引領軍工創新」,而台灣強大的半導體和電子產業正是這一新模式的核心驅動力。
他提到,軍工科技現在高度依賴半導體、AI、機器人等最前沿的科技,以新的解決方案來應對傳統問題,「台灣在這些領域的領先地位,能利用既有產業鏈發展新的軍工應用。」
他將軍工科技視為台灣半導體與精密機械產業的「另一個重要出海口」,因為軍工產品對技術和性能有更高要求,且對價格相對不敏感。
這有助於「練兵」新技術,提高產量,降低成本,進而將這些技術推廣到其他產業,形成相輔相成的關係,「未來五年的目標是將台灣在相關領域的軍工科技發展為一個成熟且穩固的產業。」
創未來不僅要滿足本土需求,更要成為全球軍工市場中具備影響力的「台灣品牌」。
延伸閱讀:搶下國防部10億元大單!創未來如何從鳥類飛行偵測,跨足「無人機反制系統」?
「程式碼只是失真投影!」OpenAI工程師預言:「寫規格」才是未來黃金技能,不是寫程式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