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2奈米量產在即!未來5年「73兆元終端產品」都要用它:這班供應鏈列車都有誰?
台積電2奈米量產在即!未來5年「73兆元終端產品」都要用它:這班供應鏈列車都有誰?

「客戶對二奈米的需求,強勁到做夢也想不到(Never dream about it)。」去年10月,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大膽描述今年下半年即將量產的二奈米,市況超乎預期。

台積電下半年即將在新竹與高雄量產的二奈米,預計在5年內將驅動全球約73兆元的終端產品價值,不僅揭開台積電年營收上看3兆元的序曲,這波升級,更是讓台廠供應鏈加上飛升馬力,材料、設備、廠務/工程、檢測、先進封裝五大家族再升級。

當時外界且信且疑,因為那時市場正擔憂討論著AI是否泡沫化,半導體上行週期還能有多久?況且三奈米單片晶圓價格已達2萬美元,更高價的二奈米,客戶當真買單?

隨後數月,二奈米進度訊息,默默穿插在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1千億美元、川普對等關稅議題之中,直到4月中旬美國超微(AMD)董事長蘇姿丰,奔赴台灣大學演講途中的驚人之語,揭開二奈米熱烈景況。

「超微新一代伺服器處理器,代號Venice,已經完成二奈米投片(tape out)。」蘇姿丰愉快表示與台積電完成合作里程碑。

首發消息一出,聯發科、高通、微軟、Meta等IC設計大廠,隨即傳出跟進二奈米,預計將用於資料中心、超級電腦、手機等高端產品之中。

再加上先進製程最大客戶、吃掉產能5成的蘋果,預計其二奈米晶片,將內載於明年發售的iPhone 18與MacBook Pro筆電。

最先進製程的老客人、新朋友紛紛上車,二奈米需求之強勁,果然做夢也想不到般地實現了。

台積電2024年全年營收高達2兆8943億新台幣,相較2014年7628億元,10年成長2.79倍;毛利率也從49.5%上升至56.1%。今年上半年台積電再往上衝,半年營收達1兆7730億元,年增約40%。

探究台積電的成長主要動能,其中每兩年完成一次節點推進的先進製程,厥功甚偉。這股龐大豐沛的新製程商機,同步拉動供應鏈技術升級、營收成長。

「其實每次進入新製程節點,晶圓廠都會有配方、步驟等改變,供應商會有小輪動,因此製程變化、能不能符合晶圓廠需求,是影響供應商誰上誰下的關鍵。」一位與台積電合作逾30年的供應鏈老將表示。

供應鏈觀察,二奈米製造所需時間與步驟比以往更多,提升製程效率更為重要,而且電晶體非常細小,潔淨度、設備精度更具挑戰,帶動各種設備、製程材料配方必須跟進調整,「挑戰也正是商機所在。」打入二奈米的供應商不約而同地說。

例如,因為步驟變多,需要CMP(化學機械研磨)層數增加,增加鑽石碟用量,帶動中砂躍升;同時再生晶圓用量劇增,昇陽半導體、中砂、辛耘營收往上;提供光罩傳輸盒的家登、零組件更換的天虹等耗材商,供應數量也可望增加。

又如提升製程效率,協助薄膜沉積速率提升10倍的矽乙烷,由台特化供應;防止顯影後光阻圖形坍陷的表面改質劑,由新應材研製。

此外,在二奈米潔淨度要求更高的情況下,世禾的精密清洗設備,漢辰可控潔淨的離子植入機,成為少數打入先進製程的台製設備。

擅長微汙染防治的華景電、凱諾、創控,深入協助把關潔淨度,檢測分析、自動化、系統布建方式等也都有變化。可以說,隨著台積電先進製程的推進,整個二奈米供應鏈商機也風生水起,顯得生機勃勃。

延伸閱讀:白話科技|高壓直流電(HVDC)是什麼?台廠概念股有哪些?為何是資料中心配電新解方?
台積電LOGO為何用有黑點的缺陷晶片?tsmc全小寫是想「出頭天」?設計概念一次解答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