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大舉進軍旅遊業的今天,當各大平台都能一秒生成行程、推薦食宿,真正的決勝點已經不再是速度,而是內容深度。
「旅遊業進入Agentic AI(代理式AI)時代即將來臨。」Booking.com亞太區副總裁Laura Houldsworth在新加坡接受《數位時代》專訪時,為旅遊業的未來下了一個清晰的註腳。她預見,未來5年後旅客只需要對手機說「幫我訂一趟某地的旅行」,個人AI代理便會無縫串接平台,完成所有預訂,再將預訂結果回傳給消費者,很快地,旅遊平台的角色將徹底翻轉,Booking.com也早已開始提前佈局。
AI代理如何重塑旅遊體驗?
AI代理時代,是旅遊業發展AI的終極目標。屆時,AI不再只是個「規劃者」,而是能主動執行、決策並完成複雜任務的「代理人」。
「到時候旅客不再需要直接打開Booking.com網站,而是由AI代理在幕後完成所有流程。」Laura Houldsworth強調,不過真正難被取代的,是平台多年累積的信任與相關性,即使AI使操作介面翻轉,只要Booking.com能持續提供可靠、準確、貼近消費者需求的選項,並掌握供應商網絡與訂單結構,它仍是代理背後不可或缺的預訂引擎。
這個願景與行業觀察不謀而合。根據科技媒體PhocusWire的分析指出,AI代理將能處理複雜的即時演算法談判,例如,依據旅客過去對噪音的敏感度、偏好的座位位置等,在幕後完成最佳預訂,無需人力介入。Google也曾強調,Agentic AI能將AI從一個被動的工具,轉變為主動的合作夥伴,不僅能規劃行程,更能大規模地自動化執行,像是當航班延誤時,主動為旅客重新預訂並發送通知。
為了迎接這一趨勢,Booking.com 正著手優化平台的API、資料整合架構,以及背後的安全與隱私機制,確保無論前端介面如何演變,Booking.com 都能持續成為「信任來源」與「供應鏈核心」。
從執行者到規劃者:AI旅伴不只給答案,更聽懂旅客的渴望
「過去旅客必須先決定要去哪裡才能開始搜尋,但現在,我們可以和旅客一起探索,透過真正的對話找到最合適旅遊的方案。」Laura Houldsworth一語道出AI如何改變旅遊規劃。
Booking.com過去10年始終在後端部署AI與機器學習演算法,分析海量數據、精準推送住宿選項,為平台帶來初步個人化體驗。但當生成式AI技術成熟後,旅遊體驗迎來新的進展。
「未來的旅遊行程規劃不再是一種靜態的搜尋方法,而是變得更動態。」Laura Houldsworth形容道。Booking.com於去年6月正式上線 「AI Trip Planner(AI旅程規劃)」,首次將AI導入消費者前端介面,旅客可透過像是與ChatGPT對話的方式,規劃行程。
過往,旅客來到Booking.com腦中通常帶著明確的目的地與日期,例如輸入「巴黎、兩天」,但現在因為AI Trip Planner的出現,旅客開始會用提問的方式,他們會說:「我想要一個浪漫的度假地點」,或者更複雜地描述:「我有兩個孩子,想去海邊,但希望找一個不那麼擁擠的地方。」從「關鍵字搜尋」進階到「對話式探索」的轉變。
如Booking.com這種線上平台,正從原本旅遊消費漏斗末端的預訂執行者,躍升至最前端的「靈感啟發者」,平台與旅客的關係不再是單純的交易,而是一種建立在理解、互動之上的夥伴關係。
「信任,不是AI給的」:Booking.com 如何把技術轉化為優勢?
當生成式AI的技術門檻逐漸降低,一場激烈的旅遊產業「競賽」隨之而來。而「信任」成了下一個主戰場。各大AI平台都能一秒生成多種行程規劃、推薦飯店餐廳,但有多少人能真的毫不考慮照著走?
「AI會提供各種答案,但沒辦法不是替你做決定,旅客真正需要的是可以『信任』的AI工具。」Booking.com亞太區副總裁Laura Houldsworth受訪時一針見血指出,如同Booking.com首次在記者會上發表的《全球AI認知報告》指出 91%的人類對AI感到興奮,卻只有6%完全信任它的建議。
根據市調機構Statista 2025年的調查報告,超過50%的線上旅遊平台技術提供商表示,已經使用生成式AI提供旅客預訂服務。當市場上其他旅遊業者爭相發表布AI工具,力圖奪下「第一個推出AI旅遊助手」的話語權時,Booking.com反而刻意放慢腳步選擇另一條路,著重耕耘「信任」。對他們而言,使用者「信任」並非一次性的點擊轉換,而是一個需要長時間耕耘與維護的資產。
「我們不認為AI能自動創造信任,信任度是建立在多年品牌的聲譽上,還是要小心翼翼地延續下去。」Laura Houldsworth說道。她舉例,如果一個4人家庭被推薦了單人房,那麼無論背後的AI模型多麼強大,消費者對平台的信任都會在瞬間瓦解。
為了避免這類「信任破產」的事件,Booking.com採取了3大關鍵策略。
首先是「審慎部署」,這也是Booking.com的AI Trip Planner仍在測試階段,尚未在全球市場全面上線的原因。目前僅在新加坡、美國、英國、澳洲和紐西蘭開放使用。因為需要結合多種AI模型與自身積累的龐大獨家數據,交叉驗證每一條資訊的準確性,從住宿地點是否真的緊鄰海灘,到房型是否符合旅客的家庭結構,經過嚴格把關,確保推薦內容符合旅客實際的需求,未來才會逐步擴大全球的應用範圍。
再來是「技術差異化」,Booking.com並非單純串接外部AI服務,而是以「前後端整合的AI生態系」加上「自有龐大資料庫」為基礎,可以提供超過2,800萬筆來自全球的住宿、交通、活動與景點選項,結合多模型架構(multi-model architecture),確保推薦的結果不僅智慧,也與自家平台的商家緊密相連。
最後,則是將服務「從一次性工具進化為長期夥伴」,Laura Houldsworth分享,未來AI Trip Planner將升級為「Trip Companion(旅行夥伴)」,提供涵蓋旅程前、中、後的,與消費者建立更深的黏著度。旅客不再需要自己做完所有功課才上門,而是可以在一片迷茫中,與平台一同探索、對話,直到找到心中那份完美的旅行藍圖。
Laura Houldsworth強調,Booking.com想做的不是讓AI取代人們的選擇,而是豐富人與AI的關係層次。透過持續進化,確保平台對未來的旅客來說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信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