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能理解自然語言,還能根據使用習慣量身打造。」放在2025年大概沒人會感到稀奇,但這句話其實來自2011年,Siri誕生時的震撼宣言。在AI還是個冷門概念的時代,Siri就能聽懂人話、給出專屬回應,足足領先了14年。
然而今年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華爾街日報》專訪蘋果高層時,還是只能先問一句:「她在哪?(Where is she?)」因為世界引頸期盼的全新Siri,傳出要等到2027年才具備生成式AI功能,相當於落後於Google Pixel系列手機至少5年,甚至引發一群美國用戶在聖荷西地方法院向蘋果發起集體訴訟,指控iPhone 16的AI功能廣告不實。
對此,蘋果軟體資深副總裁費德里吉(Craig Federighi)的回應顯得相當謹慎:「Siri還沒達到我們對品質的要求,而我們對她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曾經是資優生的Siri,開啟了蘋果對機器學習的探索之路,如今卻顯得狼狽遲緩,到底怎麼了?
GPT超車+隱私權偶包,Siri「換腦」卡關挫士氣
「Siri可以說是蘋果15年來的老問題了。」彭博資深記者古爾曼(Mark Gurman)直言:「蘋果試過很多方法,甚至想幫Siri移植新的大腦,只是在緩慢的進行過程被ChatGPT殺個措手不及。」
根據他掌握的內部消息,Siri的技術瓶頸迫使團隊得把基礎架構一分為二:一部分維持現有功能的運作,另一部分則發展新功能。結果兩者之間發生了整合問題,出現數百個bug,蘋果員工的說法是:「就像打地鼠一樣,解決了1個問題又會冒出3個新問題。」計畫進展不順也導致團隊士氣一直相當低落。
不只架構問題,蘋果還被自己近年高舉的「隱私」大旗綁住了手腳。
蘋果自2021年起開放用戶選擇「不要和App分享數據」,更於2024年發表了「私有雲運算(Private Cloud Compute)」技術,AI運算需要使用的個人資訊,一概不會送到外部雲端,而是留在手機端處理,連蘋果也不會碰觸到任何資料。
這宣告蘋果走上一條不同的路。
在數據為王的時代,Google、Meta、亞馬遜建立龐大的雲端帝國,超大型資料中心遍布全球,透過網路蒐集數十億用戶資料,不斷學習、精進模型,Google甚至也放棄「Cookie退場」的隱私策略,重新擁抱數據,蘋果卻選擇維持「訊息孤島」。費德里吉在美媒《Wired》專訪中,將私有雲運算比喻為「把個資封裝在隱私泡泡中」(sealed inside of a privacy bubble),並指出這是雲端AI安全的新標準。
在隱私權當道之際的確是理想狀態,不僅取得消費者信任及資安產業的盛讚,同時也是蘋果自研晶片的軍火展示——不需要雲端和網路,單靠一台體積輕薄的手機就完成所有任務。
但生成式AI時代所需運算力,和過去是完全不同的等級。根據業界估算,蘋果自研的A18 Pro,NPU每秒僅能達到35 TOPS(每秒35萬億次運算)。然而要支撐百億到千億參數級別的大模型推理,至少需要數百甚至上千TOPS的算力,自然限制了精確度與多模態能力,「雲端是一座座資料中心、幾萬顆GPU一起跑,手機1顆3奈米晶片當然比不了。」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指出。
加上蘋果強調未來的Siri非常個人化,代表需要更深入理解使用者情境、偏好,「蘋果所做之事的缺點愈來愈明顯,為了增加競爭力,它們勢必將挖掘更多的私人數據。」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多明哥(Pedro Domingos)指出。
在雲端大模型橫掃的時代,裝置端路線真的注定落後了嗎?
大哥打實用牌沒有輸!Visual Intelligence觸角多
「不單是蘋果落後,這是整個產業的結構性問題,現在沒有一家手機廠真的做得好,大家都還在摸索、試驗。」郭明錤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提升體驗才是現階段手機業者比拚的重點,以裝置端的發展而言,蘋果還不算輸。
面對此般局面,蘋果選擇先押注自己最擅長的路線——將AI融入生態系,成為每個產品的墊腳石,而不是獨立的明星產品。「我們的想法是把AI整合到整個作業系統中,讓它支援我們每天都能用到的功能。」蘋果全球行銷資深副總裁傑斯威克 (Greg Joswiak)說,他強調,這個方向和競爭對手在拚的聊天機器人是完全不同的路線。
確實這次WWDC發表的內容中,有不少看似「瑣碎」的更新,其實都是受AI所驅動,例如幫忙摘要來電內容的語音助手;由AI根據Message的群組聊天室的討論內容推薦發起投票;或者在Apple Watch上開啟一位「Workout Buddy」,根據運動表現的數據,生成激勵人心的語音訊息。這類功能散落在各條產品線裡,和生態系緊密相連。
蘋果彷彿試圖重新定義AI時代的成績計算方式,不是看AI本身有多強大,而是以實用性取勝,若從這個角度來看,軟硬體整合、生態系體驗強大的蘋果,確實未必會輸。
至於讓蘋果最頭痛的Siri,現在要決定的是——重建還是改造?
從今年WWDC發表的Visual Intelligence新功能可以觀察到一點端倪,它擁有辨識螢幕中物體和資訊的能力,可以幫忙搜尋、新增行程進行事曆等初步的AI Agent任務,全是原本外界預期未來會導入Siri中的功能,Visual Intelligence卻被打造成一個獨立產品,用擷圖鍵來啟動。此發展方向似乎符合「打掉重練」的想像,如果Siri在未來1年仍未突破技術瓶頸,Visual Intelligenc也可能添加更多功能,直接變成一個全新產品,甚或取代Siri。
孤狼「抱團」衝刺裝置端,找上OpenAI、阿里巴巴、輝達
蘋果很清楚重建需要時間,可惜市場不等人,因此他們選擇「開外掛」,一向如孤狼般奮戰的蘋果,罕見地在AI上尋找盟友,一邊談合作,一邊暗中布局併購。去年開始,蘋果先與OpenAI達成協議,在Siri中使用ChatGPT;Visual Intelligence底層使用的是OpenAI和Google智慧鏡頭的模型;在中國市場,蘋果則選擇與阿里巴巴合作,為中國版的Apple Intelligence鋪路。
同時,蘋果也試圖用併購來「買時間」。據傳正在與AI搜尋引擎新創Perplexity AI洽談收購。Wedbush證券分析師伊凡斯(Daniel Ives)認為,蘋果可能不惜以高達300億美元出手收購目前估值約140億美元的Perplexity,「對蘋果來說,這筆錢僅僅九牛一毛,卻能換來AI時代的長期價值」。
此外,也傳出蘋果的雷達緊盯著法國的Mistral、Cohere等新創公司,兩者都以「小而精」的高效模型為優勢,對蘋果的裝置端AI發展有相當大的助益。
「蘋果擺脫這場危機的唯一方法就是加大對AI的投資力道。」古爾曼指出。據研調機構SemiAnalysis在2024上半年的數據,蘋果向輝達採購的資料中心級GPU數量排不進全球前10名,相較微軟、亞馬遜、Google 瘋狂搶購的姿態,顯得異常克制。
而今卻傳出蘋果將投資10億美元(約新台幣3,000億元)用於購買1.8萬顆輝達的GPU,加上大談併購、拉夥伴合作,檯面下的種種衝刺,都是蘋果歷史上罕見的大動作。
今年裝置端AI注定仍是一場贏家未明的賽局,唯獨能肯定的是,蘋果沒時間慢慢來了。
責任編輯: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