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美國與南韓達成協議,將對南韓出口至美國商品統一徵收15%關稅,南韓並承諾對美國進行3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0.4兆元)投資,主要用於造船及高科技產業。
重點二:新協議雖降低原先威脅的25%關稅,但15%仍高於此前10%標準。
重點三:南韓成功守住農產品市場,不需額外開放美國稻米與牛肉進口,並維持半導體等產業待遇與其他國家一致。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美東時間7月30日宣布,華盛頓與首爾已達成「全面」貿易協議,對南韓出口至美國的商品統一徵收15%關稅,低於本月稍早川普威脅的25%。
這項協議估計將為南韓出口產業如汽車、半導體帶來喘息空間,也消除了出口條件的不確定性,讓南韓在美國市場與日本、歐盟等競爭對手站上同一起跑線。
南韓總統李在明強調,這是新政府上任以來首度面對的重大貿易挑戰,結果確保南韓出口不會受到比其他國家更嚴苛的待遇。
而截至目前,台灣的最終關稅稅率尚未正式對外公布。 根據彭博、路透等外電報導, 美方已向台灣承諾會給予「最佳稅率」,但未明確數字,外界推測可能與日本、南韓的15%相當。
台灣代表團仍在華府進行最後談判,美方則要求台灣擴大對美投資作為交換。
南韓承諾3500億美元對美投資
川普指出,南韓將向美國提供3,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0.4兆元),用於由美國擁有和控制、並由川普本人(作為總統)選定的投資項目。
其中,1500億美元(約新台幣4.9兆元)將專注於協助美國提升造船產業,包括軍艦等戰略性船舶建造。其餘資金預計用於推動南韓企業在美國發展半導體、二次電池、生物科技、能源等高科技產業。
川普同時指出,南韓還承諾購買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元)的美國液化天然氣與能源產品,進一步深化雙邊產業合作。
美國商務部長Howard Lutnick(霍華德·盧特尼克)表示,這筆投資的九成利潤將回饋美國人民。
農產品市場守住底線,敏感產業待遇不變
本次談判中,南韓成功守住農產品市場底線,無需進一步開放美國稻米與牛肉進口,維持現行嚴格進口配額制度,避免衝擊本地農民生計。而鋼鐵、鋁與銅等傳統產業則仍維持50%高關稅,未納入本次減免範圍。
此外,南韓在半導體與藥品等高科技產業,確保享有與日本、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相同待遇,未被美方額外歧視,應有助於韓美產業合作深化,同時鞏固雙方長期同盟關係。
協議公布後,南韓KOSPI(韓國綜合股價指數)小幅上漲0.5%,10年期公債殖利率則略為攀升,反映市場對協議結果普遍正面。
經濟壓力加劇,南韓GDP現負成長
儘管新協議避免了更高的25%關稅衝擊,15%的稅率仍遠高於此前10%的標準,對南韓經濟構成實質壓力。
根據《CNN》報導,南韓2025年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減0.1%,為四年來首見負成長。
針對關稅影響,包括汽車、半導體、電子產品等南韓主要出口產業,短期內將面臨成本上升與市場競爭力下滑的雙重挑戰。
報導也指出,若美國繼續以關稅作為談判籌碼,南韓及其他出口導向國家勢必得重新評估全球供應鏈佈局。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