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美國政府以近90億美元(約新台幣2,741億元)《晶片法案》補助換取英特爾(Intel)近10%股權,成為最大單一股東。
重點二:專家認為,美國政府持有英特爾股權不但無法解決代工廠缺乏外部客戶與虧損問題,反而可能削弱競爭力。
重點三:專家主張,有效的產業政策應量身定制工具,僅在私人資本無法到位時才考慮政府持股,以避免不必要的政策風險。
美國政府近期《晶片法案》補助款近90億美元直接轉換為英特爾約10%股權,旨在強化國安及供應鏈韌性,也是美國首次以產業政策介入半導體企業所有權的首例。然而,「AI晶片國家隊」看似一片美意,為何業界卻始終保持高度疑慮?
針對美國政府是否應該持有英特爾股權問題,前美國商務部晶片計畫辦公室創始主任麥克·施密特(Mike Schmidt),以及同辦公室首席投資長陶德·費雪(Todd Fisher)近期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政府持股並非解決英特爾代工廠虧損及缺乏外部客戶的良方,反而可能讓英特爾在成本結構上陷入劣勢,削弱美國半導體產業競爭力。」
文章直言,晶片法案已促使美國電子製造業投資創下新高,產業韌性明顯提升,「政府應聚焦於推動多元化供應鏈與激勵主要客戶,而非直接介入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施密特與費雪皆於拜登政府任內正式任命,負責推動CHIPS法案的執行與美國半導體產業政策。施密特負責整體辦公室領導,費雪則主導投資審查與資金分配,兩人任期自2022年起,至2025年結束。
問題在「沒有客戶」,政府入股只是徒增風險
施密特與費雪分析,自晶片法案通過以來,美國電子製造業投資總額已超越過去30年,宣布投資金額超過5,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5.2兆元)。全球五家具尖端邏輯與記憶體製造能力的領導企業,包括英特爾、三星、台積電、美光、海力士,皆在美國擴建產能,而且沒有其他國家能同時吸引如此規模的投資,這顯示了《晶片法案》產業政策確實發揮效益。
施密特與費雪強調,英特爾的代工業務(Foundry)去年虧損逾130億美元(約新台幣3,964億元),外部客戶極少,核心問題在於如何吸引主要客戶採用其先進製程。政府股權不僅無法解決客戶問題,還可能導致英特爾在成本與競爭環境上落於下風。
相較於亞洲廠商能享受低成本生產與直接激勵,美國政府若以持股替代補助,反而提高英特爾資金成本,影響其競爭力。兩位作者建議,政府應以補助、稅收抵免、貸款等工具,根據產業需求量身定制政策,僅在私人資本難以到位時才考慮持股,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市場扭曲與政策風險。
總結而言,兩人主張美國政府不應入股原因如下:
原因1:無法解決英特爾核心問題
英特爾代工部門(Foundry)虧損嚴重,且缺乏外部客戶,政府入股並不能改善這一根本困境。同時,代工廠競爭力的關鍵在於吸引主要客戶採用其先進製程,而非資本結構的改變。
原因2:可能削弱英特爾競爭力
英特爾在公開市場融資並無困難,政府資金取代私人資本會提高英特爾的資金成本。同時,其他晶片製造商多在低成本國家生產,若美國政府以股權方式介入,英特爾將在成本結構上處於劣勢。
原因在於,英特爾在公開市場融資並不困難,政府資金並未帶來額外優勢,反而可能使英特爾在成本結構上落於競爭對手之後,尤其是主要競爭者如台積電、三星多在低成本地區生產,並獲得直接激勵。
原因3:政府持股帶來政策與市場風險
若英特爾在選舉年裁員,政府可能被質疑從裁員中獲利,產生政治爭議。此外,政府作為企業股東,也可能影響決策者角色,導致政策目標與企業利益混淆。 更重要的是,美國政府持股可能影響與三星、台積電等國際合作夥伴的公平競爭環境,並引發國家資本主義模式的疑慮。
原因4:產業政策應量身定制
有效的產業政策應根據問題選擇合適工具,如補助、稅收抵免、貸款等,僅在私人資本無法到位時才考慮持股。政府應聚焦於推動供應鏈多元化與激勵主要客戶,而非直接介入企業股權。
原因5:現有補助機制已設有納稅人保護條款
晶片法案撥款已包含收益分享與里程碑條款,能保障納稅人利益並確保企業承擔責任。但川普政府直接入股反而可能削弱這些保護機制,降低政策執行的彈性與效果。
結論:美政府入股英特爾「弊大於利」
專家與市場都認為,政府用股權代替補助英特爾「是個壞主意」。這會損害美國的競爭力,還會帶來不必要的政策風險。
展望未來,英特爾能否翻身,取決於能否吸引蘋果、輝達等大客戶採用其新一代製程,以及美國政府後續支持力度。許多業界人士認為,僅靠政府資金以及軟銀大手筆投資20億美元,遠不足以改變英特爾在高階晶片製造上的劣勢。
美國政府近期對輝達、超微、MP Materials(美國稀土材料公司)等公司也採取股權或銷售分成等干預措施,目標皆在強化美國本土高科技產業鏈。英特爾若要擺脫「被時代拋下」的命運,仍需更多市場與產業支持。
資料來源:WSJ1、WSJ2、Tom's hardware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