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電視的營收只剩下35%來自電視廣告。回推3年前、2022年時,高明慧接任三立電視總經理時,這個數字還有50%左右;更早在三立成立的1980~1990年代,正是電視的黃金期,電視台平均有8~9成營收都來自廣告。
有線電視訂戶數銳減,連帶動搖來自傳統廣告的營生之道,高明慧說三立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可是不能變錯、要在對的路上做,所以我們會一直與時俱進,現在客戶要什麼、市場要什麼,我們變得很快。」
2013年成立三立新聞網、2016年斥資新台幣10億元打造影音串流平台Vidol,三立每一步數位轉型的新嘗試都走得大膽。2021年三立再成立AI驅動的行銷科技子公司「創造智能」,負責三立所有的社群維運和數據分析。
數位腦開外掛:子公司「創造智能」當AI種子教官、洞悉觀眾胃口
高明慧表示,創造智能是三立的AI引擎,分析網路後台的數據,回饋給電視製作單位,包含什麼內容、哪位節目來賓是觀眾買單的。
同時,創造智能也有成員分別對口電視台的各個部門,擔任使用AI的種子教官,依據不同單位的需求,推薦與教學職員使用AI工具。舉例來說,三立新聞台在美國總統川普發表就任演說時,運用AI進行口白翻譯。在戲劇方面,也協助編劇運用生成式AI技術,生成火燒車、法庭場景等畫面,節省不少製作時間和成本。
「我們真的破釜沉舟,讓創造智能從制度、人才和組織文化都可以跟三立不同。」高明慧解釋,初期三立也曾希望「一源多用」,讓製作電視團隊順便生成數位內容,然而這種內容無法真正符合各平台受眾的需求,「傳統腦就是傳統腦,應該讓它改變。」
因此,創造智能的人才庫並非來自現有媒體同業,而是從資訊、資安、研究單位等領域招募,尋找能將內容與AI結合的人才,以因應新媒體的分眾化時代。
除了服務集團內部需求,創造智能本身也是對外獨立營運的新創公司。高明慧表示,對比過去動輒上百萬計價的電視廣告,創造智能目前用AI幫客戶生成一支廣告的收入落在10萬級距。加上初期培養數位人才,一路虧損至今年才預期損益兩平,明年期待能夠開始獲利,「我覺得還是要做,因為它是未來。」高明慧說。
兩本帳策略:數位與電視分流,搶分眾市場
加入了「數位腦」創造智能,三立的內容產製流程也有所改變。過去,節目製作通常以電視為主軸,數位內容則是在電視內容完成後,再交由數位團隊行銷。如今,高明慧說三立的編制分為傳統電視和數位小組,每一檔節目都配有數位成員,「做電視的時候,數位的人知道內容了,就要發想短影音要做什麼,再上傳到YouTube、臉書、Reels,那這些都整合在創造智能的數據。」
特別是針對《大嘻哈時代》、《TOP DOG回家》、《上船了各位!》等鎖定年輕觀眾的IP,三立採取了「數位先行」的策略。高明慧表示,針對預期在數位發酵的節目,創造智能的團隊在企劃階段,便會提早進入策略會議,與製作單位一同討論內容。
舉例來說,《TOP DOG回家》以領養流浪動物為主軸,由於受眾不一定會收看電視,因此在節目正式播出前,三立就在數位平台上操作與浪浪相關的議題,讓潛在的領養者提前產生共鳴和互動。
相較之下,三立強打的八點檔鄉土劇,電視平均收視率仍維持在逾2%,加上每日播出步調較快,還是由電視團隊先行。不過,三立也發展出一套數位操作模式,像是劇集在電視播出後,會立即上傳至數位平台,並有小編在聊天室即時與觀眾互動。有時也會邀請演員上線聊天,或是推出心理測驗、小遊戲等互動內容。
即使鄉土劇荒腔走板的劇情和特效,經常被網友拿來二創,高明慧也正面看待,「年輕人是在手機上看我們的台八(台語八點檔),邊看戲邊跟小編聊天,又會去二創我們給的短影音,給出不同的迴響,這就是一個互動。」
6,400萬粉絲經濟:下一步當數據變現的科技公司
高明慧表示,三立目標是成為以媒體內容為核心的科技公司。她認為電視不再獨大,而是作為平台之一,與其他玩家策略結盟,形成打群架的局面,共同創造聲量。而這種跨平台合作的基礎,正是豐富的內容,以及透過收視行為交換建立的數據生態圈。
三立旗下有156個YouTube頻道、72個臉書粉絲專頁,總計有6,400萬粉絲數。今年6月,創造智能設立Fanpokka網站,透過獎勵機制和活動優先參與權益,邀請粉絲進站填寫問卷、投票互動等,目的是藉此讓觀眾轉變為會員,並且藉由會員資料與各種調查結果,累積能以粉絲經濟變現的數據。
「客戶最頭痛的是,投在電視、社群上的廣告,其實說真的他無法知道有沒有用。」高明慧表示,三立每年製作3,000小時的內容,如果能勾勒出觀眾樣貌,也有助於未來向廣告客戶提案,「我們最後做的結案報告都會告訴客戶,受眾輪廓是長什麼樣,針對下一次行銷的精準投放,都可以再修正、優化。」
電視廣告35%的營收佔比或許還不到谷底,客戶流失,讓三立必須從AI、內容製作分流到會員經濟一路試探、布局。而這些看似多線並進的轉型,其實都圍繞著同一個核心:如何在傳統廣告不再是金雞母的時代,找到新的內容變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