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過去10幾年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公布的數據,台灣有線電視的訂戶數起伏是常態,但曾經有好一段時間能維持在500萬戶上下。2017年第3季,訂戶數來到526萬9,940戶的高峰點、普及率為61.02%,之後便一路下滑,截至今年3月,數字降至433萬4,870戶,普及率僅剩44.62%。
7年期間連續超過30季下滑,這是刷新歷史的規模。從產業界到學界,大家心知肚明的是:有線電視的榮景大概不會回來了。
為什麼大家不打開電視了?
有線電視普及率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和社群媒體及影音串流的興起有很大關係。根據文化內容策進院的《2023年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報告》,民眾收看影視內容的管道有72%來自社群網路平台、59%來自網路影音串流平台(OTT),再者才是無線或有線電視,佔比44%。
對此,NCC於2024年調查收視族群流失的原因,48.2%的民眾表示改看OTT是因為「傳統電視服務沒有想看的電視節目」;其次45.2%認為「傳統電視服務廣告太多」,31.7%的受訪者則表示「傳統電視服務觀看地點較不具彈性」。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長期關注影視產業,他指出,相較於節目時刻表固定的有線電視,OTT讓觀眾能夠隨選隨看,「大家有了選擇權跟主控性之後,要再回到線性媒體,就會覺得不習慣,或者是備受限制。」
新的收視型態也應運而生,馮勃翰舉例,國外常見免付費、廣告插播的FAST TV(Free Ad-Supported Streaming TV)形式,融合OTT與傳統電視特性,讓頻道可以隨選,但會有排定的節目時刻表。觀眾就像在電視頻道中收看節目,不過內容透過網路傳輸,並且可以利用智慧型電視系統、機上盒或手機等載具觀看。
2025年4月,本土OTT平台CATCHPLAY推出網路電視直播「CATCHPLAY TV」,收錄數十台24小時直播的熱門電視頻道,讓用戶可以跨裝置、在CATCHPLAY+平台即時選看。CATCHPLAY觀察,服務上線後,包含TVBS新聞台、東森新聞台等新聞頻道,是穩居熱門榜單的收視亮點。
CATCHPLAY執行長楊麗貞表示,CATCHPLAY TV主要針對以串流平台為主要收視途徑的年輕世代,這群用戶有跟上即時資訊的需求,同時也經常陷入不想動腦選擇的隨興觀影狀態,「CATCHPLAY TV很適合這些情境,需要追時事時可以得到即時完整的報導、類第四台的轉台體驗;也可以讓使用者腦袋放空、轉到什麼就看看。」
這也意味著,把電視內容搬運到網路播出已經是新常態,不只OTT在做,傳統的電視玩家——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和電視台,也快馬加鞭轉向網路平台。
OTT時代來了,傳統業者如何自救?
系統業者:拓展寬頻等業務挹注營收
6大有線電視多系統集團(MSO)——中嘉數位、凱擘、台灣寬頻通訊(TBC)、台固、台灣數位光訊科技(台數科)和大豐,近10年都在努力同一件事: 做固網寬頻的生意 。
根據NCC「各有線電視系統訂戶數統計表」,截至今年3月,中嘉數位22.92%的市占率最高,再者是20.51%市占率的凱擘。而兩者以寬頻業務為主的非有線電視營收,都在持續增長。
中嘉於2020年推出全新品牌「Home+中嘉寬頻」,作為數位匯流時代的新識別。中嘉集團總經理陳佐銘表示,公司連年投資超過10億元在強化網路建設,目前寬頻業務較2020年轉型初期已成長64%。以寬頻網路及影音娛樂業務為主的營收比重,也達到約40%。
凱擘的以寬頻為主的非有線電視營收更在2023年正式超車、與本業有線電視出現黃金交叉。總經理謝明益同樣坦言,公司目前力推、利率也最好的就是賣寬頻。至於有線電視和其它捆綁銷售的OTT、智慧家庭方案,都是疊加在寬頻之上的業務,最終目的還是希望消費者使用自家的網路服務。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四所組長曾筱媛表示,有線電視產業有其技術特性,此外,除了電信業者提供的家用電話,有線電視是可以連接到民眾家中的第2條「最後一哩」線路。這讓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擁有和電信業者競逐固網寬頻生意的基礎。
目前台灣固網寬頻帳號數普及率約7成、不如行動通訊普及,曾筱媛也指出,寬頻從銅纜線演進到光纖,可以提供的服務速率不斷增加,「就技術演進來看,應該還是有成長的空間。」
電視台:致力跨平台的收視融合,授權內容給OTT平台
另一方面,電視台雖然還是以內容產製為核心,但致力於跨平台的收視融合。除了將節目後製、上傳到官方YouTube頻道,近年也積極將節目授權給OTT平台。
馮勃翰認為,電視台應該轉型為優質內容的供應商,尋求新的主流通路合作。然而,他也指出,台灣真正能有效傳播、創造收入的本土OTT不多,在地戲劇一年也只有少數部能賣到國際OTT,授權金還愈來愈少。
「可能變成作品也不夠好看或沒有競爭力,平台本身也沒什麼觀眾基礎,就會是『弱弱聯合』。」馮勃翰表示,要出現有利內容輸出的管道,關鍵在於出現一家公司,擁有媲美Netflix觀看體驗的技術,「如果有好看的內容,但是傳不出去的時候,能找到有技術的地方合作。」
短期跨平台、長期全數位!未來影視走向「聯合作戰」
有線電視愈來愈少人觀看,系統業者、電視台和OTT即使轉型的方法不盡相同,努力的方向則不外乎是兵分多路、盡可能抓住最大多數的觀眾。
三立電視2021年成立負責分析社群數據的AI行銷子公司「創造智能」,近年在內容產製流程上,由負責電視內容的「電視人」,和負責線上內容的「數位人」分工協作。三立電視品牌行銷部策略長林鶴明表示,公司現在會將電視和數位兩本帳放在一起看,「我們就是供應了台灣0~99歲人口的內容,幾乎都可以在三立找到相對應的產品。」
事實上,以年齡分野而言,文策院的《2023年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報告》也顯示,超過7成20~39歲的民眾會透過OTT觀影,同時是收看電視比例衰退最多的族群;相對地,50歲以上的民眾有超過半數仍選擇收看電視頻道。
曾筱媛表示,未來收視平台會更朝分眾化的趨勢發展,年輕族群雖然向網路或是社群媒體靠攏,不過像是遇到運動賽事時,也會吸引年輕閱聽眾重新收看有線電視。
楊麗貞則認為跨平台的收視融合只是短期的必經之路,長遠的觀影絕對是落在數位平台上,「決勝點是結合內容吸引力、平台使用設計、通路推廣能耐的整體競爭力,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她認為系統業者、電視台和科技新創出身的OTT平台各有所長,台灣的市場小,業者之間應該多思考如何合作,「面對已經非常白熱化的國際競爭,就算無法保證會贏,至少有機會不會全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