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與自動化正在改寫全球職場版圖。
世界經濟論壇預估,未來五年內將新增1.7億個工作,同時消失9,200萬個職位,等於每14個工作中就有1個將被取代。第一波衝擊最明顯的是軟體工程師、客服、會計助理與基層設計職位,但影響遠不止於此。從科技巨頭裁員,到傳產、物流、金融業加速導入AI,勞動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大洗牌。誰能突圍而出?關鍵在於人機協作,以及個人如何找到AI難以取代的價值。
問題在於:新增的工作型態尚未完全明朗,但已有大量現有工作持續消失。 從科技業到傳產,從白領到藍領,AI正在全面重塑「哪些工作會消失、哪些能力能留下」的遊戲規則。
## AI重塑全球職場,哪些人、哪些行業飯碗不保?
AI對勞動市場的衝擊最早在科技業浮現。2022年起,Meta、Google、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率先裁員,首波開刀對象正是軟體工程師。根據求職網站Indeed資料,美國軟體開發員的職缺數自2022年初至今減少超過三分之二。《Vox》也統計,2023年全球科技業裁員中,有近20%是工程師。
這背後的原因很清楚:當AI能透過自然語言快速生成程式碼,甚至非資工背景的人也能打造可用的軟體服務時,傳統的程式撰寫工作迅速被邊緣化。這不僅是初階工程師的危機,也意味著白領職位的「不可取代性」正快速下滑。
AI的衝擊也跨越到金融與製造業。福特汽車(Ford Motor)、摩根大通等大型企業皆坦言,AI導入已顯著提升效率,部分職位因此不再需要人力。《華爾街日報》指出,過去企業領袖多半淡化AI的負面影響,如今卻改口承認,AI確實將導致白領職位流失,態度轉變耐人尋味。
Fiverr執行長米卡·考夫曼(Micha Kaufman)則更直白警告:「無論你是工程師、設計師、產品經理、資料科學家、律師、客服、銷售,還是財務人員,AI都會找上你。」
人機協作成必然,AI技能成為職場「新必修」
不過,AI並非純粹的「取代」,更準確的描述是 「重構工作內容」。《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指出,「人機協作」是重要的趨勢,未來人類的工作將會更著重在協調、判斷和創新,而AI則幫助單一且重複的任務。例如保險和養老金管理、電信業投入深度自動化,而醫療保健服務和政府及公共部門則傾向透過增強人機協作來提升效率。
104人力銀行人力資源處資深經理林書伃分析,第一波被AI取代的職能包括行政助理、語音客服等高度重複性工作。不過,AI同時也為部分工作者帶來產能大幅提升。林書伃指出,許多初階工作者透過AI工具,產能甚至提升40~50%。對組織而言,這意味著單位人力的價值被放大,也重新定義了「效率」的標準。
因此,對所有工作者來說,「會不會用AI」正成為新的基本職能。104統計顯示,2025年管顧公司課程有大部分與AI相關,職缺要求結合AI工具能力的比例持續攀升。根據《2024職場學習白皮書》,職場人進修需求中,AI工具應用已躍升至第3名,比例從2023年的14%倍增至31.9%。尤其40歲以上的資深工作者,更積極學習AI,盼藉此維持職場競爭力。
與裁員潮並行的,是另一股強勁的需求浪潮。AI導入不再只是科技業專屬,傳產、物流、房仲甚至農業都在搶AI人才。
根據人力銀行數據,近年服務業AI人才需求急速增加,平均每季徵才人數超過9,600人。商業發展署舉辦的地方說明會中,業者普遍反映:營運決策、客戶服務、行銷、產品企劃等領域,迫切需要能將AI導入實務的人才。
1111人力銀行進一步統計,2024年6月AI相關職缺已達 1.8萬筆,年增率15%。不只科技、金融業在找AI工程師或數據分析師,傳產與中小企業也陸續開出AI職缺。例如平安房屋仲介徵AI機器學習工程師,應用於房市預測。青山貿易(農藥進口商)徵AI多媒體設計人員,負責產品專案與宣傳影片製作。
這意味著,AI已滲透到每一個行業,未來「懂AI」將不再是專業科技人的專利,而是跨領域專業的加分項。
哪些工作AI無法取代?
雖然裁員潮不斷,但總有人能從這波AI浪潮蛻變。從各項數據與觀察來看,AI對工作的影響可分為三類:
1. 高風險淘汰區:
行政助理、基層會計、收銀員、語音客服、基礎文案與設計。
特徵是任務高度重複、可量化、規則清楚。
2. 轉型升級區:
軟體工程師、金融分析師、醫療助理、製造業工程師。
特徵是部分工作被AI接手,但懂AI者能提升效率與產能。
3. 增值藍海區:
系統整合師、跨部門專案經理、顧問、醫療專業人員。
特徵是需要跨系統、跨人際的協調與決策,AI難以取代。
AI的滲透程度,正如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所說:「AI會像網路一樣滲透到每一個產業。」這是一股不可逆的趨勢。對企業而言,必須提前部署人力資源策略;對個人而言,則必須持續精進技能,尤其是AI工具應用、人際溝通、專案管理與跨領域整合力。
換句話說,AI浪潮既是挑戰也是機會。被動等待的人可能遭到淘汰,積極學習與擁抱AI的人,反而能在新結構中找到更大的舞台。
資料來源:《Vox》、《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