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經濟中扮演出口命脈的製造業,正站在淨零轉型的關鍵賽道上。不只佔比台灣GDP超過3成,更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在台灣整體溫室氣體排放中占比51.37%,意味著製造業減碳的成敗,直接關係到台灣能否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
電子製造大廠光寶科技與雲端巨頭亞馬遜於9月11日在亞太永續博覽會的AI淨零新路徑高峰會上,分別從製造商與上游廠商的角度,揭示產業如何透過AI科技揭露全產品碳足跡,做到永續淨零。
光寶科:90%碳排來自供應鏈原料端,「產品包材」是隱形排碳關鍵!
「外界可能很難想像,對我們電子製造業來說,自身工廠的碳排放佔比其實非常低,真正的碳排挑戰,來自於佔比超過9成的『原物料』。」光寶科技總經理邱森彬道破目前光寶減碳的核心困境。
換言之,企業必須從源頭產品設計與原物料選擇減少碳排放量,這也是為何邱森彬在高峰會上強調「全產品碳足跡盤查」是光寶踏出的第一步,而且是「must-have(必須做)」並非「nice-to-have(最好能做)」。
以光寶為例,公司內有將近1800萬筆碳足跡數據、19萬種零組件與3300個產品品項。「若按照傳統顧問模式,我們可能需要100位以上的專家花上3年時間,才能理清頭緒。」邱森彬坦言。
為了解決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光寶選擇用科技正面迎戰,透過旗下子公司希達數位的AI與大數據分析能力,使這項浩大工程的時間,從3年大幅縮短至6個月,僅用15位專家就完成全產品線的碳足跡盤查。「掌握了數據,我們才真正看清問題的全貌,驚訝地發現平常看似不起眼的『包材』,竟然佔光寶產品整體碳含量的將近3成。」邱森彬表示。
希達數位執行長Torrent Chin也表示,AI將成為企業脫碳轉型的核心力量。透過自動化數據處理和精準的減碳方案,AI能大幅提升產品碳足跡的精確性。
AWS:把內部經驗轉為服務客戶工具
身為全球最大的雲端服務商亞馬遜的客戶名單中不乏眾多的製造業者。「數據碎片化、資訊孤島,是所有企業,尤其是歷史悠久的企業,都會面臨的普遍現象。」亞馬遜AWS台灣暨香港企業銷售副總經理謝佳男強調,「資料碎片化」的挑戰,不只阻礙企業商業變現,也讓碳盤查工作難上加難。
「《經濟學人》曾說『資料是新石油』,但若無法有效利用,它就只是無法點燃的能源。」謝佳男進一步表示,他們的策略是雙管齊下,首先,以身作則,亞馬遜不僅共同發起《氣候宣言》號召全球企業提前10年在2040年達到淨零碳排,在營運上,透過AI與機器學習,亞馬遜在過去10年將包材重量降低50%,甚至開發出能根據商品大小即時製作最貼合紙箱的自動化設備,極力減少浪費。
其次,是將這些內部實踐的技術與經驗,轉化為服務客戶的工具。謝佳男說明:「企業將資訊系統上雲,根據統計,本身就能比在本地機房減少高達88%的碳排。」此外,提供客戶每月帳單外的「碳足跡工具」,讓客戶清楚看見自身雲端使用的碳排量,並能將其列入範疇三(供應鏈碳排放)的排放報告中。
以台灣老牌化工大廠東聯化學為例,公司將資訊系統全面上雲後,綠電成本與碳耗量均有效降低三分之一,而新創公司聯齊科技,則利用AWS的物聯網(IoT)服務,打造家用能源管理閘道器,在日本市場成功協助300萬用戶透過手機即時監控家庭碳排,實現智慧節能。
下一步:從盤查到設計,打造「低碳原生」產品
完成碳足跡盤查這關鍵的第一步後,下一步該如何走?
「我們正積極推動利用碳盤查的數據和分析工具,協助我們的供應商夥伴,幫助他們從產品設計與製造流程中找出減碳的機會。」邱森彬表示,深入供應鏈,並從產品設計的源頭改變。
他進一步解釋,「過去,我們電源供應器的能源轉換效率做到95%已是頂尖,如今因應AI伺服器的高耗能,客戶要求我們達到97.5%,甚至98.5%的效率。」邱森彬強調,這看似微小的1%,在百萬瓦(MW)甚至十億瓦(GW)等級的資料中心,節省下的電力都極為可觀。換句話說,意味著減碳的目標必須在產品開發的最初始階段就設定好,才能透過技術創新來實現。
AWS也面臨同樣的挑戰。AI的蓬勃發展讓資料中心的耗電量倍數增長,傳統氣冷散熱已不敷使用。謝佳男透露,AWS正與台灣的供應鏈夥伴密切合作,研發模組化的液冷散熱系統,在不改動現有機房架構的前提下,提升散熱效率、減少水資源消耗。同時,AWS也積極開發專為AI訓練與推理設計的自研晶片,相較於通用型GPU,能節省約50%的功耗。
由此可知,減少產品的碳足跡,已不再是單一企業的任務,而是一場橫跨整個價值鏈的「團體接力賽」。
企業減碳的起點是先誠實面對自身產品「碳足跡」,再透過AI與數據科技,讓模糊的碳排放源頭精準現形,接下來的每一棒,仰賴製造商與供應商的緊密協作、在產品設計源頭的持續創新,以及雲端科技在背後提供的強大算力與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