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3年超越市場!漢來美食靠19品牌衝出5%年增率:為何同業成長趨緩,他們卻逆勢擴張?
連3年超越市場!漢來美食靠19品牌衝出5%年增率:為何同業成長趨緩,他們卻逆勢擴張?
2025.09.11 | 新零售

據經濟部統計,今年前7個月國內餐飲業進入成長趨緩的高原期,營業額年增率不到3%。 「此時的展店策略應重質大於重量,精準展店才能有效成長。」 漢來美食財務長柯柏良在9月11日法說會上指出。

漢來近3年營運.jpg
漢來美食連3年繳出營運佳績,且成長率連年超越整體市場,預計今年EPS有望再創新高。
圖/ 漢來美食法說會

漢來美食成長力道連續3年大於整體市場,不僅去年因位於南港的台北漢來大飯店內多間餐廳首度貢獻完整年度業績(該飯店以一年超過14億元營收,榮登台北前十大觀光飯店)。

今年,漢來美食前七個月營收年增率,再次高於整體市場,維持5%左右年增率,若以營收規模相當的同業(年營收超過50億元)來看,只僅次於八方雲集、亞洲藏壽司。

多品牌策略靈活出牌 市場停滯下仍保持成長優勢

能有這樣的成長動能,漢來美食及早佈局的多品牌策略功不可沒。比起許多餐飲集團選擇大力發展單一主力品牌,等到展店接近飽和、趨緩,再開出更多品牌應戰。漢來美食自2017年上櫃後,就積極開發多種餐飲品牌。

截至今年8月,漢來美食旗下共有52間門市,卻多達19個品牌。這給漢來美食帶來的優勢是針對欲進駐的商場、飯店,能選擇最合適的品牌出牌。

漢來品牌.jpg
漢來旗下多達19個品牌,是少數在店數還不多的初期就積極開展多品牌策略的業者。
圖/ 漢來法說會

「漢來有一套清楚詳盡的展店準則,讓團隊知道什麼樣的商場,該選擇什麼品牌進駐。」柯柏良說道。

攤開品牌版圖,可發現從宴會廳、自助餐等飯店餐飲起家的漢來美食,如今菜系已跨足中式、西式、日式,品牌價位帶也從四百多元的民生餐飲,橫跨到超過兩千元的頂級粵菜、板前料理。可謂多數用餐聚會場景,漢來都有品牌能對應該需求。

不過集團要能持續開發迴響好的新品牌、維持多品牌策略也非易事,「只能一直鼓勵團隊持續挑戰自我。」漢來美食董事長林淑婷指出,近年集團除了從原本就熟悉的宴會、中式餐飲中,劃分出更多不同價位帶的品牌外,也在西式餐飲等領域,做出不同嘗試。

島語.jpg
自2023年底島語首店開幕就佔集團8%營收。預計到明年上半,島語分店數將達5間,屆時有望成為漢來美食主力品牌之一。
圖/ 島語提供

例如,2023年底才推出的中高價位吃到飽Buffet品牌「島語」,比起集團原本的吃到飽主力「漢來海港」,更講究用餐體驗、食材設計以及西式餐飲的氛圍設計。

而目前全台僅兩家的島語,不僅位於台北漢來大飯店的首店至今仍一位難求,一年業績上看5億元,在高雄漢神百貨的二店也是開幕不足月,就貢獻千萬營收。可說是漢來美食一次成功的創新嘗試。

漢來展店策略.jpg
漢來美食展店策略明確,會依照不同商場的營業特性,選擇不同單價的品牌進駐。
圖/ 漢來法說會

多品牌另一個硬傷還有:初期較難發揮規模經濟。目前漢來美食旗下,每個品牌都只有個位數分店,而店數少單一品牌的淨利也會較難拉高。柯柏良指出尤其像是名人坊、漢來軒、島語等單價較高的品牌,目前營業淨利大約都在8~10%之間,低於集團平均11%的營業利益。

不過林淑婷指出,只要隨著店數增加,「品牌的設計費用、食材規劃與採購費用,還有硬體投資,都能達到更有效的經濟規模。」像是目前集團最多店數的漢來上海湯包(8間門市),就有著13~15%的營業淨利,堪稱集團獲利資優生。

漢來未來3季.jpg
除了近年成長動力強勁,未來3季漢來美食也有多項展店、投資佈局。
圖/ 漢來法說會

中央工廠與新據點齊發 明年營收動能再度加碼

展望未來幾季,除了12月下旬島語預計還會在桃園台茂購物中心開出第三店,明年上半年,光在台中洲際購物廣場與台北大巨蛋的遠東Garden City預計開出的7間新餐廳,估計就能為明年再多貢獻至少10億營收以上。

此外,林淑婷指出集團也將在新北汐止投資11億元,興建佔地7層樓的中央工廠與研發中心,預計2029年完工,該中央工廠預計能強化品牌門店的營運效率、加速集團展店步伐,其研發中心也有望強化集團在冷凍宅配、外帶食品等電商零售事業的佈局。

延伸閱讀:YouTuber注意!財政部曝「網紅課稅4條件」:新制明年7月上路,分潤收入須繳5%營業稅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在零售數位轉型浪潮下,顧客跨越線上線下,期待的是不中斷的體驗。但當據點與品牌日益龐雜,服務容易斷線,品牌該如何化解?

走過65年的恆隆行,代理超過29個國際品牌、據點遍布全台,為了突破這道難題,恆隆行打通零阻力的顧客關係路徑,實現品牌關懷。

多品牌、多通路的隱憂——體驗為何斷線?

「過去只要把好產品賣出去就好,但現在顧客期待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完整的體驗。」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恆隆行同時兼具代理、品牌與零售三重角色,若仍停留在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隱憂很快浮現。

五年前,恆隆行在全台已有逾70個專櫃,各自經營 LINE 帳號。顧客跨櫃位或跨品牌諮詢時,因難以全面控管,提供風格一致、資訊齊全的回應,是一大挑戰;售後服務需要完整資訊,轉介客服的流程變冗長。

Omnichat
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
圖/ 數位時代

「顧客明明都是恆隆行的消費者,卻可能在不同櫃位得到不同解答,這就是必須解決的阻力!」陳思樺坦言,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對一個代理29個品牌、橫跨多通路的企業而言,零散不僅削弱體驗,也消耗內部人力。

這些挑戰讓恆隆行意識到,唯有在建立「一致性的品牌信任感」,並確實實踐「無阻力服務」,才能贏得顧客信任。

恆隆行從品牌關懷出發,打造零阻力的流暢服務體驗

帶著這樣的決心,恆隆行在2024年展開整合計畫。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任務,是將原本分散在各門市的70至80個 LINE 帳號,收斂為單一入口,並以三合一選單架構,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甚至是品味生活的多元需求。

Omnichat
恆隆行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將客服與門市串聯起來,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以及提升生活品味的多元需求。
圖/ 恆隆行

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客服與門市首次真正串聯起來。當顧客有維修需求時,櫃位人員能即時將案件指派至後勤單位,免去層層等待;顧客掃描 QR Code 綁定熟悉的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獲得建議與售後協助。現在,無論是客服維修或門市選物顧問,都能透過這個入口實現服務——從獲客、購買、售後保固到清潔耗材加購,任何階段都能延續一致體驗。

「顧客不只是收到推播,而是能延續自己的旅程,甚至和服務人員建立起信任連結,這就是品牌關懷。」陳思樺表示,這套架構也讓數據真正發揮作用。透過 Omnichat 與 91APP 串接,恆隆行得以整合瀏覽紀錄、點擊行為與線上線下購買紀錄等第一方數據,優化行銷推播,避免過度打擾,並累積更完整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透過單一帳號的整合,成功打造出一個兼容多品牌、多銷售通路、多行銷管道的 LINE 官方帳號,在各品牌仍能保有個性化的溝通語氣與內容之際,仍統合進「One hengstyle」會員體系。換句話說,不論消費者來自直營門市、外部通路,或線上電商購買,最終都會成為 One hengstyle 會員,持續接受個人化服務。

恆隆行
恆隆行顧客掃描門市 QR Code 綁定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得後續建議與售後協助,打造暖心OMO服務。
圖/ 恆隆行

除了打通任督二脈,對外要無阻力,對內也要滑順。系統架構要保持彈性,能符合恆隆行內部跨部門協作。以前客服沒有系統可以評估,現在則可利用跨部門報表功能,幫助第一線人員即時掌握進線數與處理時長,讓服務品質有跡可循。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

隨著系統上線,成效很快浮現。數據顯示,恆隆行直營門市顧客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持續在線互動,顯示他們不再是「買完就走」,而是因服務價值留下來。隨著好友數持續成長,恆隆行官方帳號的封鎖率穩定維持在 31% 以下,遠低於零售品牌平均 65%。更重要的是,LINE 官方帳號帶來的轉換率比整體平均高出35%,每月新增線下綁定超過5,000筆,逐步累積成跨品牌應用的基礎。

這些成果不僅改善了顧客體驗,也提升了內部效率。陳思樺表示:「對外,顧客的問題能更快解決、售後不中斷;對內,櫃位人員負擔減輕、效率更高,這就是我們想實現的零阻力!」她補充,為深化品牌關懷,恆隆行持續優化服務腳本,確保顧客在不同場景中都能延續信任。「我們要的不是短期的 fancy campaign,而是長期的對話與陪伴。」

未來,恆隆行除了以第一方數據為核心,持續為各品牌打造專屬體驗,把洞察應用到服務腳本與行銷策略,後台報表也將強化分流與品質監控,讓內外流程更順暢。同時,也期待與 Omnichat 探索 AI 應用,例如將電話需求無縫轉接至 LINE、讓自動化回覆更具人味等,把「零阻力服務」推向更多場景。

Omnichat 台灣總經理翁忻閎回顧過往經驗指出:「很多單位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什麼要改變,我們就透過 workshop 與教育訓練,協助內部釐清痛點、建立共識。」但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技術,而是企業轉型的決心以及統合方向的能力。「品牌要先想清楚,究竟希望帶給顧客什麼樣的一致體驗?內部目標是否對齊?」

他認為,唯有基礎建設完善、方向一致,OMO 才能真正落地,而 AI 等新技術也才能在這些基礎上發揮價值。恆隆行的轉型便是一例:將分散的服務觸點收斂為單一旅程,最終轉化為零阻力的品牌關懷。當顧客在任何節點都能感受到信任與連結時,零售商才真正掌握了主動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