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部統計,今年前7個月國內餐飲業進入成長趨緩的高原期,營業額年增率不到3%。 「此時的展店策略應重質大於重量,精準展店才能有效成長。」 漢來美食財務長柯柏良在9月11日法說會上指出。
漢來美食成長力道連續3年大於整體市場,不僅去年因位於南港的台北漢來大飯店內多間餐廳首度貢獻完整年度業績(該飯店以一年超過14億元營收,榮登台北前十大觀光飯店)。
今年,漢來美食前七個月營收年增率,再次高於整體市場,維持5%左右年增率,若以營收規模相當的同業(年營收超過50億元)來看,只僅次於八方雲集、亞洲藏壽司。
多品牌策略靈活出牌 市場停滯下仍保持成長優勢
能有這樣的成長動能,漢來美食及早佈局的多品牌策略功不可沒。比起許多餐飲集團選擇大力發展單一主力品牌,等到展店接近飽和、趨緩,再開出更多品牌應戰。漢來美食自2017年上櫃後,就積極開發多種餐飲品牌。
截至今年8月,漢來美食旗下共有52間門市,卻多達19個品牌。這給漢來美食帶來的優勢是針對欲進駐的商場、飯店,能選擇最合適的品牌出牌。
「漢來有一套清楚詳盡的展店準則,讓團隊知道什麼樣的商場,該選擇什麼品牌進駐。」柯柏良說道。
攤開品牌版圖,可發現從宴會廳、自助餐等飯店餐飲起家的漢來美食,如今菜系已跨足中式、西式、日式,品牌價位帶也從四百多元的民生餐飲,橫跨到超過兩千元的頂級粵菜、板前料理。可謂多數用餐聚會場景,漢來都有品牌能對應該需求。
不過集團要能持續開發迴響好的新品牌、維持多品牌策略也非易事,「只能一直鼓勵團隊持續挑戰自我。」漢來美食董事長林淑婷指出,近年集團除了從原本就熟悉的宴會、中式餐飲中,劃分出更多不同價位帶的品牌外,也在西式餐飲等領域,做出不同嘗試。
例如,2023年底才推出的中高價位吃到飽Buffet品牌「島語」,比起集團原本的吃到飽主力「漢來海港」,更講究用餐體驗、食材設計以及西式餐飲的氛圍設計。
而目前全台僅兩家的島語,不僅位於台北漢來大飯店的首店至今仍一位難求,一年業績上看5億元,在高雄漢神百貨的二店也是開幕不足月,就貢獻千萬營收。可說是漢來美食一次成功的創新嘗試。
多品牌另一個硬傷還有:初期較難發揮規模經濟。目前漢來美食旗下,每個品牌都只有個位數分店,而店數少單一品牌的淨利也會較難拉高。柯柏良指出尤其像是名人坊、漢來軒、島語等單價較高的品牌,目前營業淨利大約都在8~10%之間,低於集團平均11%的營業利益。
不過林淑婷指出,只要隨著店數增加,「品牌的設計費用、食材規劃與採購費用,還有硬體投資,都能達到更有效的經濟規模。」像是目前集團最多店數的漢來上海湯包(8間門市),就有著13~15%的營業淨利,堪稱集團獲利資優生。
中央工廠與新據點齊發 明年營收動能再度加碼
展望未來幾季,除了12月下旬島語預計還會在桃園台茂購物中心開出第三店,明年上半年,光在台中洲際購物廣場與台北大巨蛋的遠東Garden City預計開出的7間新餐廳,估計就能為明年再多貢獻至少10億營收以上。
此外,林淑婷指出集團也將在新北汐止投資11億元,興建佔地7層樓的中央工廠與研發中心,預計2029年完工,該中央工廠預計能強化品牌門店的營運效率、加速集團展店步伐,其研發中心也有望強化集團在冷凍宅配、外帶食品等電商零售事業的佈局。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