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NVIDIA)於台灣時間18日宣布將以每股23.28美元、總額50億美元入股英特爾(Intel)。雙方將共同開發多代客製化資料中心與個人電腦(PC)產品, 合作重點在於透過NVLink,讓輝達GPU與英特爾x86 CPU真正整合,並在資料中心、個人運算兩大領域發揮綜效。
在媒體分享會上,輝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與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親自解釋這次合作背後的兩大考量。
考量1:資料中心的CPU與GPU終於能「真正結合」
這次合作中,英特爾將為輝達打造專屬的x86 CPU,並支援NVLink Fusion,讓x86也能與GPU緊密連線,組成可大規模擴充的AI超級電腦。
黃仁勳指出,過去輝達在打造AI超級電腦時,通常是用自家的ARM架構CPU(Grace、Vera)搭配GPU,再透過NVLink把整個機架的伺服器連成像「一顆巨大GPU」的超級電腦。但這種設計僅適用於ARM,x86架構上卻無法做到。
原因在於: 傳統x86 CPU與GPU之間只能靠PCI Express的重定時器(retimers)與中繼器(repeaters)相連,無法擴展到像NVLink 72這樣的大型網格系統 。換言之,x86伺服器雖然市佔龐大,卻難以被納入NVLink架構,過去輝達也並不配套銷售CPU,而是任由市場競爭。
「我們會成為英特爾的大客戶,把這些客製化的x86 CPU整合進我們的AI平台,再賣到市場上。」 黃仁勳說。但他同時強調,這不代表ARM路線終止:「我們還是會繼續推進ARM,包括下一代Vera和Thor處理器。」意思是輝達將同時經營ARM與x86,讓兩種主流架構都能進入AI基礎設施。
考量2:打造PC市場的「虛擬超級晶片」
除了資料中心,雙方也鎖定個人運算市場。英特爾將開發整合輝達RTX GPU小晶片的x86系統單晶片(SoC),提供給筆電與桌機。
黃仁勳解釋,現在每年大約有1.5億台筆電出貨,其中很大一部分使用「CPU與GPU整合」的設計,但這塊市場輝達幾乎沒有參與,因為過去著重於「獨立GPU」的遊戲與工作站。
新合作的關鍵在於,透過NVLink把英特爾CPU與輝達GPU小晶片連接,可以想像成 「兩顆晶片融合成一顆巨大的SoC」 。陳立武補充,這樣的整合方式不僅帶來效能優勢,還能支援統一記憶體(united memory),減少CPU與GPU之間的資料傳輸瓶頸。
「伺服器端我們是買進CPU,PC端我們則是賣出GPU晶片。」 黃仁勳說,這是少見的雙向合作。雙方估算,這將打開一個規模500億美元的新市場。
陳立武也強調,這是優勢互補:「輝達在AI加速領域領先,英特爾在CPU與製造領先。現在我們把最好的GPU和最好的x86 CPU放在一起,再透過NVLink與先進封裝,為市場帶來全新的產品。」
台積電角色短期不受影響
會中多次被問到輝達是否將改用英特爾代工。黃仁勳誇獎:「台積電是世界級的代工廠,他們的技術與營運能力合在一起就是魔法。」他與陳立武都強調,短期內輝達GPU與英特爾CPU仍將依賴台積電生產。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認為,輝達與英特爾的合作短期內不會動搖台積電的地位。AI晶片仍需最先進製程,訂單集中在台積電;真正需要觀察的是PC、GPU、伺服器與網通市佔的後續變化,可能會擠壓到其他訂單。但考量雙方仍持續在台積電投片,整體風險可控。
黃仁勳與陳立武皆強調,目前合作重點是產品與架構,不是代工。但未來,雙方可能會在Foveros、EMIB等先進封裝技術上展開合作。
至於美國製造議題,黃仁勳表示,這次合作與川普政府無直接關聯,但相信美國政府會「非常支持」。英特爾則表示,將持續提升在地產能與封裝能力,給客戶更多選擇,但全球供應鏈仍不可或缺。
延伸閱讀:「晶片大神」Jim Keller是誰?宣布在台設辦公室、找台灣工程師,他創立的Tenstorrent看中什麼?
對英特爾的未來影響是?
雖然輝達入股英特爾並宣布在CPU與GPU上展開深度合作,被視為英特爾重返AI熱潮核心的重要一步,但《華爾街日報》評論指出, 這筆50億美元投資與產品協議只能算「戰術勝利」,不足以解決英特爾的結構性問題。
《華爾街日報》報導認為,英特爾長期堅持「設計+製造」整合,但在先進製程上早已落後台積電。其代工業務至今外部客戶有限、持續虧損,若不將設計與製造拆分,難以真正吸引像輝達、AMD或高通這類客戶把訂單交給英特爾。
換言之,這次合作雖讓英特爾股價大漲,但真正的挑戰仍在於如何重塑公司架構,才能重拾競爭力。
延伸閱讀:
台灣10家公司入列!《時代》揭全球最佳企業榜單:輝達、微軟⋯以AI為貴,蘋果、台積電卻落榜?
台積電最神秘老臣,羅唯仁是誰?他統領上萬研發大軍,曝台積電最關鍵的「兩根支柱」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