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Anthropic企業客戶占約80%,預期2025年底年化營收可達90億美元。
重點二:門羅創投估計,Anthropic在程式開發領域市占約42%,高於OpenAI的21%。
重點三:Microsoft將Anthropic的Claude納入Copilot,顯示企業端強勁需求。
對於一般AI使用者來說,ChatGPT可以生成圖片、影片、貼文,甚至現在還有專屬的社群平台Sora,以及瀏覽器Atlas,幾乎涵蓋了大部分人的使用需求,堪稱是大眾市場的贏家。但是,在企業用戶這一端,贏家卻更可能是Anthropic旗下的Claude,為什麼?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答案可以總結為一句話:企業更偏好「穩健好用」,而不是「炫技好玩」。 因此,即使兩家AI巨頭做的事情類似,都在開發先進的AI模型、聊天機器人、圖像生成器,同時許多其他AI工具都以此為基礎發展,但他們創造營收的方式卻大不相同,這點可由以下三種指標觀察:
指標1:Anthropic 的錢幾乎都來自 B2B
先從OpenAI來看,其以大眾市場為主,透過與微軟整合,讓使用者以聊天機器人替代搜尋,據稱ChatGPT每週活躍用戶逾8億,帶動年化營收跑速(run rate)約130億美元。然而,其消費端變現仍主要仰賴每月20美元的「Plus」與每月200美元的「Pro」訂閱,免費層也設有限額與速度,廣告收入模式尚未清晰。
編按:在商業與財報語境中,run rate指以「最近一段時間的營收或訂閱收入表現」年化推算出的年度營收估算。常見做法是用當月、當季或最近幾週的收入水準,假設未來維持同樣速度,乘上12個月或4季,得到一個「年化跑速」。
同時,Anthropic 卻約有 80% 的營收來自企業客戶,並稱上月有 約 30 萬 家企業客戶(OpenAI 約 30% 營收來自企業),而企業付費更穩定、續約率高,對算力與合規也更能轉化為預算,這解釋了Anthropic為何「不紅於民間」,卻仍能跑出紮實成長。
指標2:Anthropic 用戶更少,卻跑出高單位價值
Anthropic 年化營收跑速約 70 億美元,目標 年底達 90 億;OpenAI 約 130 億,但其龐大消費用戶只貢獻部分收入。以「營收/用戶」來看,Anthropic的 每用戶營收效率更高,反映企業導向的商業模式可被衡量、可預估、可放大。
尤其在技術與市場採用面,Menlo Ventures(門羅創投,Anthropic投資人)7月調查估計,Anthropic在程式開發領域市占約42%,高於OpenAI的21%;整體企業AI使用市占亦以Anthropic約32%領先OpenAI的25%。
此外,Vals AI(AI模型評測平台)以涵蓋金融、法務與程式任務的企業基準測試,評比Anthropic最新Claude系列在商務導向能力名列前茅。這些數據反映企業端更重視可控、穩健與生產力導向的模型特性;而OpenAI近期在消費端的「自由奔放」形象(例如允許成人情境對談)與倡議較為寬鬆的監管立場,可能使部分企業客轉而偏好「穩健、無趣但更有用」的供應商。
指標3:微軟「跨陣營」採用,Claude進入Copilot是訊號燈
兩家公司皆獲雲端巨頭支持:OpenAI背靠微軟供算力與通路;Anthropic則獲Amazon(亞馬遜)與Google投資,亦取得基礎設施與客群導入。
但更具指標性的是,微軟在9月宣布將Anthropic的Claude納入Copilot套件,顯示即便與OpenAI關係緊密,仍須引入在企業場景表現突出的模型,以滿足多元客需。這傳遞兩層訊息:企業端受用的功能性與可靠性優先於「同盟忠誠」,也顯示供應多模型是大型平台的必要策略,以滿足多元企業場景。
結論:在商業模式上,Anthropic可能「更正確」
總結報導的主要論據:OpenAI 擁有 每週 8 億活躍用戶,但消費端的商業模式仍在探索;Anthropic不追求流量天花板,選擇把模型調到企業可驗證的任務上,反而讓 商業邏輯更清楚、成本結構更可控,可以說是一種「慢即是快」的策略。
因此生成式 AI 的下一回合,重點也許不在誰更「酷」,而在於誰能更可靠地替企業產生可衡量的價值。換言之,當企業導向的模型與生態逐步成形,問題變成:你的產品是否能被企業的 KPI 直接驗證?這通常也是決定付費與續約的分水嶺。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