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起與 AI 相關的投資案連連令人訝異:不僅金額龐大,還打破常規的投資規矩。這些投資的效益攸關 AI 產業的榮枯,值得仔細探討。
9 月 22 日,輝達宣布計劃與 OpenAI 簽署「戰略協議意向書」,擬對 OpenAI 投資高達 1,000 億美元,用於擴建人工智慧資料中心,計畫部署 10 GW 的 AI 數據中心,因規模龐大將分階段執行。
初期 100 億美元的投資將在雙方達成最終協議後立即啟動,主要用於首個千兆瓦(GW)級設施的建設。
後續 900 億美元將依實際部署進度分批投入,平均每 1 GW 對應約 100 億美元的投資。
首座 1 GW 規模的 AI 數據中心,計畫於 2026 年底完成。
關鍵問題不在GPU,而是電力
一座 1 GW 的 AI 數據中心預估需部署約 50 萬套輝達 GPU,耗電量約等同一座核電廠的發電量,足以供應約 75 萬戶美國家庭的用電需求。
這座 AI 數據中心將採用輝達預計於明年推出的 Vera Rubin 平台——全新的 NVIDIA Vera Rubin NVL144 CPX,其由 144 片 Rubin CPX GPU、144 片 Rubin GPU 以及 36 顆 Vera CPU 組成;其算力為基於 Blackwell Ultra 的 GB300 NVL72 機架式系統的 7.5 倍。
根據黃仁勳於今年 8 月財報會議上的說法,建置 1 GW 資料中心的成本介於 500~600 億美元之間,其中約有 350 億美元用於 Nvidia 晶片及系統。
由此可見,建設 AI 資料中心需要極其龐大的資金;此外,電力供給亦是一大難題:為 1 GW 資料中心供電約需一座傳統核電廠的電力,電力供應成了關鍵問題。
黃仁勳力挺!投資OpenAI買自家產品
OpenAI 作為「生成式 AI」的開創者,執行長奧特曼雄心勃勃,正積極投資以建立龐大的算力資源。今年初,OpenAI 的奧特曼、軟銀的孫正義與甲骨文(Oracle)的艾里森共同出席白宮新聞發布會,由美國總統川普宣布三家公司將成立合資企業,稱為「星際之門計畫」,預計到 2029 年在美國的人工智慧基礎設施上投資高達 5,000 億美元。
奧特曼對此龐大的 AI 基礎設施投資仍不滿足。今年 9 月傳出 OpenAI 與甲骨文簽下五年期、總額 3,000 億美元的雲端服務合約,OpenAI 每年須向甲骨文支付 600 億美元。
這對目前僅持有約 175 億美元現金與有價證券的 OpenAI 而言,是沉重負擔。
然而奧特曼仍不止步,計劃引進輝達 1,000 億美元的投資,興建 10 座 1 GW 級 AI 資料中心,總投資金額上看 5,000 億美元。
對 OpenAI 而言,這筆交易近似「空手道」:用輝達的資金購買輝達的 GPU 與設備,再以這些設備向金融機構融資支付建設費用,形成一種循環交易。
對輝達而言,投資 OpenAI 等同綁住其採購自家產品;且採分批投資流程——每完成 1 GW 資料中心,才釋出 100 億美元——算盤打得精,不怕 OpenAI 跑掉。
超微傑出的一手!免付現綁住OpenAI訂單
10 月 6 日,超微(AMD)宣布將以多年合約提供 AI 晶片給 OpenAI;自 2026 年下半年起,OpenAI 將用超微 AI 晶片分年布建 AI 資料中心,合計算力達 6 GW。
這項交易由超微精心設計:不必支付現金即可綁住 OpenAI 訂單。超微發行新的「認股權證」讓 OpenAI 以每股 1 美分認購,OpenAI 最高可購入 1.6 億股(約占超微 10% 股權)。
這些認股權證將依 OpenAI GPU 部署進度與超微股價表現分階段生效:首批權證於 1 GW 部署完成後啟用,其後隨部署擴展至 6 GW 逐步釋出。
對超微而言,無需支出現金;只要發行認股權證供 OpenAI 認購,OpenAI 取得認股權證後,即可向金融機構抵押借款以支付建設費用。這比輝達投資 OpenAI 的「內循環」安排更為巧妙。
10 月 6 日超微宣布合作案後,當天股價自 164.67 美元大漲至 203.71 美元,漲幅達 23.7%;10 月 20 日股價漲至 240.56 美元,較 10 月 5 日上漲 46.1%。這樣的超大漲幅,遠高於超微最高釋出給 OpenAI 的 10% 股權。超微不僅無需出資,便已在資本市場獲得大幅增值。
OpenAI「內循環」投資成敗,關鍵在技術領先
回頭看 OpenAI,目前公司持有約 175 億美元現金與有價證券;今年營收預估約 130 億美元。今年上半年營運虧損為 78 億美元、現金消耗 25 億美元,淨虧損更從去年同期的 31 億美元急劇攀升至 135 億美元。
從財務狀況來看,OpenAI 根本難以承擔如此大手筆的支出。然而,OpenAI 掌握最前沿的 AI 技術,自 ChatGPT 起即引領 AI 產業前進;若沒有 OpenAI 不斷推出新的 AI 語言大模型,產業難以快速發展,也難以推升對 AI 晶片的需求。
目前,OpenAI 透過與多方供應商的「內循環」擴大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只要其技術能持續推進,短期內不會有太大問題。
但一旦 OpenAI 的技術升級失靈,這種內循環就會變得脆弱,AI 泡沫也將暴露於被戳破的風險之中。
責任編輯: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