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是泡沫是「野火」?4類企業解析:誰能活?誰又會被技術狂潮清算?
AI不是泡沫是「野火」?4類企業解析:誰能活?誰又會被技術狂潮清算?

「AI泡沫什麼時候會破裂?」 這個問題近來甚囂塵上,尤其不斷傳出輝達、OpenAI等公司相互重金投資的消息,更令外界擔憂一旦泡沫破裂,可能牽連甚廣。

不過現在有看法指出,AI更像是一場「野火」,將摧毀脆弱的企業重新分配資源、塑造生態系,雖然痛苦,但對生態系是至關重要的淨化過程。

AI新創Adept顧問Dion Lim近日在文章中指出一個論點:AI不是泡沫,而是一場野火。如同科技界每次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技術熱潮,最終總會有火焰燒掉脆弱的企業,重新分類人才、留下基礎設施來推動下一波的發展,如同現實中森林大火過後,總會成為新生森林的養分。

問題只在於,哪些企業能從大火中倖存,而哪些企業又會成為被吞噬的乾燥灌木叢?

「AI野火生態學」:誰能倖存,誰會成燃料?

文章中將AI領域的新創及科技巨頭分成4種類型,預測他們在這場AI大火中的可能命運。

類型一:易燃的灌木叢,缺乏核心技術的新創

特徵:這些企業在產業容易獲得資金時看似充滿活力,然而一旦溫度上升(資金緊縮或者客戶減少投入)就毫無招架之力。

這個類別包括缺乏專有數據訓練模型、也沒有強大分發管道留住客戶的AI模型套殼公司;市場擁擠的基礎設施,如LLM閘道、向量資料庫;追求每日活躍用戶而非長期用戶的消費性App。

這些企業吸引了資本與人才進入AI產業,當它們被燒毀時也會將這些資源重新釋放到市場,並被倖存公司吸收。

類型二:耐火的巨木,擁有壁壘、金流穩健的巨頭

特徵:這些公司往往擁有深厚的基礎、穩健的財務狀況與客戶關係,同時業務多元、擁有護城河,就像能夠儲存水分保護樹幹核心的橡樹及紅杉等高大強健的樹木。

蘋果、微軟、亞馬遜、Google等傳統巨頭都屬於此類,他們能在野火中屹立,當濃煙散去,周遭矮小的植物都已化為灰燼時,可能只有樹皮出現燒焦痕跡。

Sundar Pichai Official Twitter
Google等科技巨頭擁有穩健的財務與多元業務,就像紅杉、橡樹等能在野火中倖存的高大樹木。
圖/ Sundar Pichai Official Twitter

類型三:再生芽植物,吸取教訓重新出發的新創公司

特徵:產品可能會失敗,但團隊擁有深厚專業知識及資料資產,並且願意調整方向重新開始,在野火過後變得更精練,更能適應環境。

文章指出,這是真正能夠學習成長的企業,例如一位創辦人和他的團隊在2024年因打造錯誤產品而失敗,但在2027捲土重來用正確的產品取得成功。失敗並非毫無意義,而是成為這些企業儲存在根部的養分,等待下一個季節萌芽。

延伸閱讀:輝達砸300億入股Nokia!黃仁勳認證「6G網路革命核心」:昔日手機之王,如何在AI時代大翻身?

類型四:火後發芽植物,野火後創辦的企業

特徵:有些植物需要火災的高溫才能發芽,這就像是在經濟崩潰、野火爆發後才創業的創辦人。他們能從大量傾頹的企業中招募人才,在成本更低的基礎設施上進行建設,並吸取在野火中倒下的企業教訓。2002年的LinkedIn、2010年的Stripe、2013年的Slack都屬於這種類型的企業。

Dion Lim認為,能夠真正將AI融入工作流程、真正偉大的AI原生公司很可能會在此時誕生。那時候,AI領域的競爭不再是比拼模型的算力,而是推理應用,誰能最有效率地讓AI走入生活與工作,誰就是贏家。

AI野火後的新焦點:算力與能源

AI熱潮下,算力與電力可說是各家AI公司最為短缺、積極爭奪的主要資源,算力的稀缺更是許多新創不得其門而入的巨大門檻。但就如同網路泡沫後,留下了大量光纖基礎建設,AI野火後也將釋放出各種基礎設施,為新興公司解放瓶頸。

data center
雖然AI野火會為新公司留下低成本的基礎設施,不過晶片及GPU的汰換快速,可能很快就會過時需要再次投資。
圖/ Freepik

尤其現在算力正陷入一場軍備競賽,當軟銀砸1,000億美元建設資料中心時,Google等競爭對手也得做出相應回應,循環往復之下不斷堆高對算力的投入。沒有企業願意因為投入太低而失敗,這種情況為AI野火後的新生態做好了鋪墊。

他還提到,算力還分成「訓練算力」及「推理算力」兩種類型,訓練算力是軍備競賽的重災區,而推理算力是用於實際服務客戶的算力,社會對這方面的需求是無限的,能夠吸收多餘的算力。

另外,不同於能用上十多年甚至數十年的光纖,GPU及AI晶片的壽命往往只有短短幾年,很快就會因為技術更新而貶值。倖存企業想要長時間擁有最先進的算力,終究得增加投入。

不過,事實上對企業最大的限制不是晶片與算力,而是能源。現代資料中心的耗電量堪比一座小型城市,沒有充足的能源供給很難維持運作。因此作者認為,能源基礎設施才是這場野火後,真正長久留給倖存者的寶藏,確保能源供應的公司,才是未來真正的贏家。

不要阻止野火,企業需重新審視自己

作者提到,矽谷應該從「野火」的看法中學習到,週期性的野火──正常的公司破產、創造性破壞都是良性的,可以去除如同灌木叢般的企業,釋放資源促成新成長,如果不斷抑制大火發生、救助崩潰公司、勉強維持失敗的商業模式,最終只會讓野火成為災難。

並且所有創辦人都需要詢問自己,自己的企業究竟屬於哪種類型的植物,是否能在野火中倖存下來,不過更重要的是,企業的根紮得夠不夠深,好在未來10年繼續成長茁壯。

延伸閱讀:AI提問攻略!善用「3字規則+7組萬用提示詞」,問出ChatGPT、Gemini專業級回覆

資料來源:CEO Dinner Insight

責任編輯:李先泰

關鍵字: #AI #AI工具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