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輝達(Nvidia)市值突破 5 兆美元,成為全球首家達此里程碑的公司。
重點二:AI 需求推動股價年初至今漲近 50%,黃仁勳稱 AI 晶片訂單可望達 5,000 億美元。
重點三:輝達宣布斥資 10 億美元入股 Nokia(諾基亞),並與美方合作建置 7 座超級電腦;市場熱度亦引發「AI 泡沫」疑慮。
美股 10 月 29 日盤中,輝達股價再漲近 3%,市值首度跨越 5 兆美元(約新台幣 153 兆元)門檻,成為全球第一家達成此里程碑的企業,凸顯其作為人工智慧(AI)基礎設施關鍵要角的地位。
輝達在近 5 個交易日上漲 14.6%,年初至今累計漲幅近 50%,反映市場對其資料中心 GPU 與加速運算平台的持續強勁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美股在 AI 交易主導下改寫歷史高點,Apple(蘋果)與 Microsoft(微軟)市值雙雙站上 4 兆美元之上,科技權值股全面受惠於 AI 投資擴張與應用落地的趨勢。
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黃仁勳的資產淨值截至10月30
達到1800億美元,一週內淨資產約增加逾160億美元(約為新台幣4910億元)、今年至今增加653億美元,為全球第9大富豪。
Blackwell 狂賣 600 萬顆!輝達本益比約 33 倍
在產品面,輝達指出,去年發布的 Blackwell 系列 GPU 迄今已出貨 600 萬顆,並握有 1,400 萬顆的追加訂單,顯示雲端服務商與大型科技公司對 AI 資料中心擴充的拉貨力道仍在高檔。
同時,輝達估計未來 5 個季度合計銷售將達「半兆美元」規模。市場部分聲音認為以目前股價仍屬「合理」。不過,就估值而言,輝達目前本益比約為 33 倍(以明年預估盈餘計),高於 S&P 500 約 24 倍的大盤平均;相較之下,Tesla(特斯拉)逾 210 倍、Palantir(帕蘭提爾)亦更高,顯示產業內仍存更極端的估值。
編按:本益比(P/E)衡量市場願意為公司每 1 元盈餘支付多少價格。例如,本益比 33 倍表示投資人以 33 元股價,買到公司「未來一年」預估的 1 元盈餘。數字越高,通常代表市場對成長越有信心、願付出溢價;越低則反映期待較保守或風險較高。
11/19 公布財報,毛利率成焦點
輝達預定於 11 月 19 日公布第三季財報。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該場財報被投資人視為「超級盃級」焦點事件,各界關注毛利率與供應履約能否支撐現行定價。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近日表示,公司可望取得高達 5,000 億美元的 AI 晶片訂單,並宣布將為美國政府建置 7 座新型超級電腦,以支援科研與國安等高效能運算需求。
另一方面,輝達於週二宣布斥資 10 億美元入股 Nokia(諾基亞),雙方結盟瞄準下一代 6G 行動通訊技術的研發與網路設備升級,期望以 AI 加速網路邊緣到核心的協同優化,形成「通訊 × 算力」的產業疊加效應。
總結而言,輝達正同時強化資料中心 GPU 供給、超算基礎建設與通訊技術合作,試圖鞏固其在 AI 時代的系統性話語權,並擴大生態版圖。
AI 泡沫疑慮升溫,大回檔要來了?
在 AI 資本熱度推升股市屢創新高之際,市場對估值是否過度擴張的討論升溫。包括國際貨幣基金(IMF)與英格蘭銀行(BoE)近期皆警示,若投資人對 AI 的胃口轉弱,全球股市恐面臨修正壓力。
方舟投資執行長 Cathie Wood 則在沙烏地阿拉伯未來投資倡議(FII)場邊受訪時指出,短期不排除「現實檢驗」的可能;但她不認同 AI 泡沫論,並強調若 AI 發展符合預期,當前仍處於科技革命的早期階段。整體而言,AI 主題正同時牽動科技股的多頭延續與風險再定價,後續將取決於企業訂單能見度、供應鏈擴產節奏,以及應用層的投資回報驗證。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