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市值突破5兆美元!Blackwell狂銷拿下「史上第一」,黃仁勳身家一周暴增逾4900億元
輝達市值突破5兆美元!Blackwell狂銷拿下「史上第一」,黃仁勳身家一周暴增逾4900億元

重點一:輝達(Nvidia)市值突破 5 兆美元,成為全球首家達此里程碑的公司。

重點二:AI 需求推動股價年初至今漲近 50%,黃仁勳稱 AI 晶片訂單可望達 5,000 億美元。

重點三:輝達宣布斥資 10 億美元入股 Nokia(諾基亞),並與美方合作建置 7 座超級電腦;市場熱度亦引發「AI 泡沫」疑慮。

美股 10 月 29 日盤中,輝達股價再漲近 3%,市值首度跨越 5 兆美元(約新台幣 153 兆元)門檻,成為全球第一家達成此里程碑的企業,凸顯其作為人工智慧(AI)基礎設施關鍵要角的地位。

輝達在近 5 個交易日上漲 14.6%,年初至今累計漲幅近 50%,反映市場對其資料中心 GPU 與加速運算平台的持續強勁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美股在 AI 交易主導下改寫歷史高點,Apple(蘋果)與 Microsoft(微軟)市值雙雙站上 4 兆美元之上,科技權值股全面受惠於 AI 投資擴張與應用落地的趨勢。

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黃仁勳的資產淨值截至10月30
達到1800億美元,一週內淨資產約增加逾160億美元(約為新台幣4910億元)、今年至今增加653億美元,為全球第9大富豪。

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全球Top10富豪排行榜
黃仁勳以1800億美元身價排名全球第9大富豪。
圖/ 彭博

Blackwell 狂賣 600 萬顆!輝達本益比約 33 倍

在產品面,輝達指出,去年發布的 Blackwell 系列 GPU 迄今已出貨 600 萬顆,並握有 1,400 萬顆的追加訂單,顯示雲端服務商與大型科技公司對 AI 資料中心擴充的拉貨力道仍在高檔。

同時,輝達估計未來 5 個季度合計銷售將達「半兆美元」規模。市場部分聲音認為以目前股價仍屬「合理」。不過,就估值而言,輝達目前本益比約為 33 倍(以明年預估盈餘計),高於 S&P 500 約 24 倍的大盤平均;相較之下,Tesla(特斯拉)逾 210 倍、Palantir(帕蘭提爾)亦更高,顯示產業內仍存更極端的估值。

編按:本益比(P/E)衡量市場願意為公司每 1 元盈餘支付多少價格。例如,本益比 33 倍表示投資人以 33 元股價,買到公司「未來一年」預估的 1 元盈餘。數字越高,通常代表市場對成長越有信心、願付出溢價;越低則反映期待較保守或風險較高。

11/19 公布財報,毛利率成焦點

輝達預定於 11 月 19 日公布第三季財報。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該場財報被投資人視為「超級盃級」焦點事件,各界關注毛利率與供應履約能否支撐現行定價。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近日表示,公司可望取得高達 5,000 億美元的 AI 晶片訂單,並宣布將為美國政府建置 7 座新型超級電腦,以支援科研與國安等高效能運算需求。

另一方面,輝達於週二宣布斥資 10 億美元入股 Nokia(諾基亞),雙方結盟瞄準下一代 6G 行動通訊技術的研發與網路設備升級,期望以 AI 加速網路邊緣到核心的協同優化,形成「通訊 × 算力」的產業疊加效應。

總結而言,輝達正同時強化資料中心 GPU 供給、超算基礎建設與通訊技術合作,試圖鞏固其在 AI 時代的系統性話語權,並擴大生態版圖。

AI 泡沫疑慮升溫,大回檔要來了?

在 AI 資本熱度推升股市屢創新高之際,市場對估值是否過度擴張的討論升溫。包括國際貨幣基金(IMF)與英格蘭銀行(BoE)近期皆警示,若投資人對 AI 的胃口轉弱,全球股市恐面臨修正壓力。

方舟投資執行長 Cathie Wood 則在沙烏地阿拉伯未來投資倡議(FII)場邊受訪時指出,短期不排除「現實檢驗」的可能;但她不認同 AI 泡沫論,並強調若 AI 發展符合預期,當前仍處於科技革命的早期階段。整體而言,AI 主題正同時牽動科技股的多頭延續與風險再定價,後續將取決於企業訂單能見度、供應鏈擴產節奏,以及應用層的投資回報驗證。

延伸閱讀:一張圖揭露AI熱潮真相!循環交易是什麼?「輝達好朋友閉環」為何推升AI泡沫風險?

資料來源:CNBCWSJ衛報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

關鍵字: #Nvidia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