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離岸風電捎來好消息,台灣規模最大的離岸風電海事工程公司東方風能於11月18日從興櫃轉上市,並以每股新台幣159元正式掛牌上市。
被外界視為「海上營造業」的東方風能,自2019年成立以來僅用6年的時間,成為台灣第一家具有國際輸出能力的離岸海事工程公司,旗下擁有18艘各式工程船隊,核心業務包含大型船舶引進、離岸風電建置、承接海纜工程到如今導入物聯網(IoT)技術管理船隊。
「即使一年可以賺到一個股本,我們也永遠不要安逸。」東方風能董事長陳柏霖在掛牌典禮上強調。
東方風能資本額約15.66億元,在營運表現方面,今年前三季累計營收83.97億元,稅後淨利14.18億元,每股純益(EPS)9.06元,營收與獲利皆較去年同期成長50%以上,目前在手訂單金額達160至200億元,主要長期合約分布於台灣與歐洲,合約最長能見度達2042年。
從台灣出發,要做「亞洲最大」
台灣海峽以險惡聞名,強勁的東北季風與海峽流,讓無數初來乍到的離岸風電外商吃盡苦頭。「很多外商沒有意識到台灣獨特氣候條件而吃虧。」陳柏霖表示,台灣是亞洲率先執行離岸風電建置的國家,船舶是非常特殊的資產,在這種情況下,東方風能一開始就讓工程船舶具備多功能性。
「正在建造的新型船舶,主功能是維護風機,但同時具備維修海纜的能力。」陳柏霖舉例說明,這種高靈活度的資產配置,讓他們可以同時通吃離岸風電與海底電纜維修的市場。
關於目前全球離岸風電建置受到國際通膨與建置成本高漲的挑戰,陳柏霖認為,「當供給跟需求大幅不平衡時,市場會自動Balance(平衡)。目前需求端已稍微慢下來,讓供給端跟上,成本自然會找到最適的經濟點。」樂觀看待未來離岸風電海事工程建造的發展。
雖然是傳統的海事工程,但東方風能的運作模式卻相當科技化。陳柏霖先前接受《數位時代》專訪中曾透露,公司早在2022年就導入「REGAR」系統,透過船身密布的感測器(Sensor),即時回傳油耗、擺盪幅度與海象數據,讓陸上團隊能同步監控。新造船舶更整合導航與定位系統,實現類似「船聯網」的操作。
不只做風電建設,更瞄準AI算力背後的電力「海纜」
在大眾印象中東方風能的舞台是離岸風電建置,不過在陳柏霖藍圖裡,未來的戰場同時也在水下連結世界的「海纜」。
「現在大家最熱的話題就是AI。」陳柏霖進一步表示,隨著AI大幅成長,將帶來2大需求:龐大的用電量與巨大的資料傳輸。
「這會帶來非常多的海纜需求,包含電力的海纜與通信的海纜。」陳柏霖強調,這意味著,東方風能不只是能源轉型的受惠者,更將是AI基礎建設的關鍵一環。
為了抓住這個商機,東方風能早已採取「多功能船隊」的差異化佈局,因為亞洲區特殊船舶稀缺,海纜若斷裂,往往需耗時3到6個月等待維修船。
在台灣站穩腳步後,外界都關心東方風是否要走向海外?「東方風能將是台灣第一家把離岸風電海事工程做到歐洲的公司。」陳柏霖自豪地表示。不同於許多同業僅固守台灣案場,東方風能已經成功跨出舒適圈,成功佈局歐洲市場,預計2026年將正式啟動在挪威的工程案。
同時,未來的一兩年內,將積極進軍韓國、日本等亞太市場。從台灣出發,這家新一代的討海人,正準備將「東方」的旗幟,插向全球風能的版圖。
責任編輯: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