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本文作者為現職是服務設計研究與企業內訓顧問,以及社團法人台灣服務設計協會理事長,工作之餘,也在台南進行服務設計在地化的推動。
這是我個人對於Gogoro所發表的第三篇文章,也會是最後一篇,之後還是會關注純研究性質短程移動的需求。
我對於Gogoro的想像,開始於我還在微程式資訊團隊(Youbike的軟硬整合商)時,曾對於Youbike做了一點研究規劃,雖然最後派不上用場,但建立了我對於城市內短程移動的概念。所以這一篇會分成兩個部份,一個是從Youbike經驗看Gogoro,另一個是我對於Gogoro的積極建議。
從Youbike經驗看Gogoro
2013年是Youbike轉虧為盈的一年,從一些外部與內部的資料來看,關鍵因素在於場站的數量
以一個用「公共」為名的腳踏車租借服務來看,場站的分佈密度,左右了使用者的意願,所以在民國102-103年的借還站快速建置,讓Youbike起死回生。
四倍的站數帶來九倍的使用頻率
101年7月的平均每輛車單月租借次數約10.4次,那時的場站數是11站;101年九月的場站數增加為41站,平均每輛車單月租借次數上升至92次,這個數字很驚人,從相關來看,場站的數量成就了Youbike的榮光。
場站數量的因素,背後的意義在於Youbike的早期使用者,很有可能都是因為交通的需求,選擇使用Youbike,但我提供另一個數字,104年5月平均每輛車單月租借次數,大約242次。102年後,每次場站數量大幅增加,這個平均租借次數就會增加,雖然偶爾會因為天氣因素影響,但是有另一個耐人尋味的數字是,即使有連續好幾個月,場站數量並未明顯增加,但是平均租借次數還是明顯上升。
我說「因為交通的需求,選擇使用Youbike」這句話聽起來很蠢,那不就是Youbike存在的目的嗎?但大家要知道這句話的意義是,Youbike一開始無法轉虧為盈,就是無法滿足交通的需求,而抓到場站因素後,使用者的行為就改變了。但為什麼場站數量未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平均租借次數還是上升了?
有鑑於此,我用質性方法進行訪談觀察,得到了一些讓我覺得很有趣的結果,調查時間是103年11月至104年1月,在使用者的角度來看,Youbike提供了什麼服務?
請看:
其中有一個關鍵因素沒有在裡面,在這:
我這裡就不多做解釋,但從一個服務設計研究者的角度,我們必須要了解使用者的次文化。
Youbike的early adoptors(先期採用者)因為交通的需求使用了youbike,但是在Early Majority進入後,early adopter的社群擴散力不只會勸說更多人加入,也會把自己的使用習慣複製出去,所以在Early Majority中,交通目的外的使用需求會逐漸浮現,這時,交通就不再是使用youbike的唯一原因。
更多的研究方向就此打住,我會在教學場合分享。讓我回到Gogoro,的early adoptors,會因為什麼需求先採用了GOGORO?坦白說,我認為這並不重要,總會存在一個族群會喜歡現在的Gogoro,當Gogoro進入市場後,early adoptors會提供先期的收益,在這同時,想用Gogoro卻因為一些喜好或是價格、核心價值的影響,暫不購買Gogoro的人,這些聲音,都變成了Gogoro現在的參考資料。
我認為,Gogoro學了小米的方式,隨著社群輿論修正它的服務,所以Gogoro的正式行銷戰,其實是場持久戰,這跟Youbike的情況其實有相同之處,只是Gogoro先讓early adopter的隱性需求浮現,在臺灣先驗證這個模式可行,再將這個模式放在不同國家場域中,隨著TA的不同,這個模式所發展出來的服務也會不同,所以,Gogoro在全球每個地方的經營方式,我認為,絕對不會一樣。
對於Gogoro的積極建議
《致所有關心 Gogoro 的朋友們》這是昨天Gogoro的對外聲明,重點在於這幾個策略:
- 制定以使用量計價的「換電馳」月租方案,滿足低里程用戶的需求。
- 推出符合更多消費者需求之車款,讓更多的人可以享受騎乘Smartscooter™智慧雙輪的樂趣。
- 開發家用充電設備,讓用戶在廣佈的GoStation®電池交換站之外,增加在家充電的選項。
其實我真的很想給一些發自內心的建議,但這種作文比賽又沒有獎品,也不會送我一台Gogoro,所以我也不打算講太多,所以單就Gogoro昨天的聲明與策略,我說一下我想像中的Gogoro。
使用量計價的月租方案,其實就是以次計價,用多少付多少是正義的,這沒有什麼好探究,而這一點其實也不是重點。
更多的車款,這意味著Gogoro還是想兼顧機車廠的商業模式,所以價格一定會隨著車款而變,但這一定不會是今年的事,除非他們早就準備好這個劇本。
在家充電這件事,我現在覺得是不智之舉,這增加了失竊的風險。每一顆電池代表的不只是電力,也是資訊,在家充電等於有些資訊不會定期回到交換站,失車就可能找不回來。
我想給Gogoro的積極建議是:
- 請立即幫所有的充電站,選用綠電,成本會比較高,但這是落實綠電,推動
綠電的一大契機。- 在家充電與使用量計費的方式,令我失望,應該加強的是服務面,而不是產品面。既然Gogoro掌握每一輛車的電池用量資訊,就把電池直接送到需要的消費者的車上,Gogoro不會一天24小時在路上跑,而且Gogoro已跟新北市有了專屬停車場的默契,Gogoro,你一定知道哪一輛車沒電,讓消費者不用到交換站。
- 默許其他車廠生產低階低資訊交換的款式。(Gogoro可以做兩輪,難道不能從一輪做到十輪嗎?)
Gogoro有很多迷人的想像,只是跟我的想像,越來越遠了。
原文出處:陳啟彰的臉書網誌
延伸閱讀:二談Gogoro:與「公共」二字藕斷絲連的電動智能車
關於gogoro的機會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