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潔觀點:數位建設需顧及市場需求,願景要更清楚
03

陳怡潔觀點:數位建設需顧及市場需求,願景要更清楚

目前行政院所提出的數位建設計畫中,看不到對未來政府政策的完整想像與願景,沒有足夠的論述支持就計畫舉債投入大筆特別預算建設,卻不重視市場需求。我們需要對整個計畫評估背景與政策依據,有更完整、詳細的說明。
2017.05.08 |

願景不明、預算影響對象不清的數位基礎建設計畫

行政院目前所提出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合訂本中,前瞻性不明、基礎性不明,而且讓外界認為把手段當成目的。

我們以偏鄉、原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為例,這些問題理論上應該要解決,但由於醫事人力不足或不願、無法常駐,我們必須設計以遠距醫療來緩解。但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數位建設中,衛生署所提出的「提升偏鄉衛生室及巡迴醫療點網路品質計畫」,是政府原該做好的基礎設施,但現在以舉債方式來編列預算,除了讓偏鄉衛生室及巡迴醫療點的上網速度加快,卻看不出政府長期對偏鄉原鄉的醫療照顧整體政策想像是什麼。

醫療 圖示
圖/ shutterstock

又同樣在「寬頻建設」方面,行政院表示:要提供給國民享有 10 倍速寬頻網路服務,從 100Mbps 邁向 1Gbps,但是相對應的計畫內容卻是:在全國公共圖書館、數位機會中心、新住民教室等,提供寬頻上網及平板等資訊設備借用服務,並同時推動「校園光纖化,設備汰舊換新」,對象似乎不是普及全民的「固網寬頻建設」。縱然計畫有提及該建設將帶動其他民間投資,但這種建設「固網寬頻」,而非「行動寬頻」的計畫,難以令人信服台灣的未來是「優質寬頻隨手得」。

數位文創需顧及市場需求,並非僅活化故宮等數位典藏或發展技術

在數位建設計畫中,文化部特別強調將透過「開放、共通及協作」等技術,用以發展「數位文創」的目標。希望國家文化記憶庫「成為台灣 IP 的源頭」,計畫將國家的數位典藏資料庫以及其他民間資源合作「提供 IP 製作軟硬體支援設施」。這種偏向一廂情願、卻忽略市場經濟的政策,在報告裡隨處可見。

但我們見到另一方面,有「追劇神器」的123KUBO酷播網突然停止營運,雖以為保護版權方的權益以及配合各界維權為由停播,但很多民眾卻心有怨言。我們並不鼓勵盜版,但看著影響百姓的生活及價值觀的谷阿莫、酷播,陸續出狀況,令人對這個產業無法樂觀。

「走吧!寶可夢」這種結合 GPS 定位與 AR 擴增實境的手機遊戲,曾讓很多民眾及政商名流,都對它著迷不已,人人都搶當「精靈寶可夢」大師;原本是網路文學的《何以笙蕭默》、《花千骨》、《琅琊榜》等,與遊戲、影視、動漫「深度結合」,改寫了娛樂產業的運作模式。

做出大眾想要的內容,才有深度發展「數位文創」可能。花錢去連結故宮資料庫,並以國家高速網路及計算中心來做軟硬體支援,雖然可以活化數位典藏,卻不必然能夠創造出市場需要、能夠令大眾熱烈追捧的產品。政府強調數位建設要轉變成新創經濟的動能時,由政策所導引的結果,就是要確保能建立有效的商業模式。但若政府計畫的政策目的在發展技術,執行面就應該專注於技術發展,而非只是想要花錢一魚多吃。

針對數位,前後一堆方案、計畫、建設,所以我們到底要花多少錢?

行政院曾指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數位建設」,是依據行政院105年11月通過的「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的架構規劃而成。比較兩者預算規模的編列,「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規劃2017年編列110億元,2018年起每年編列200億元,總計從2017至2025年的9年,共編列1710億。

但是,變身為「數位建設」後,2017年至2021年特別預算(舉公債)總經費約461億元,搭配年度科技預算共733億元,等於從2017年至2024的8年,共編列1194億,行政院認為可結合民間,投入2000億元寬頻建設及381億元的內容與服務研發經費。

行政院科技政策方案或計畫 計畫期程與預算細節
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 2017年編110億,2018年起每年編200億,2017年至2025年九年共編列1710億。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數位建設 2017年至2021年特別預算(舉公債)總經費約461億元,搭配年度科技預算共733億元,2017年至2024年八年共編列1194億。再結合民間投入2,000億元寬頻建設及381億元內容與服務研發經費。
陳怡潔整理

如果綜合整理出來的比較沒有錯誤,可以說「數位建設」比「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政府的預算規模是縮減的,不過並不清楚「再結合民間投入2,000億元寬頻建設及381億元內容與服務研發經費」,是如何計算出來的?這部分是否過於樂觀?

失敗經驗在前,政院應針對計畫評估背景提出更詳細的說明

在扁政府時代,行政院提出國家資通訊發展方案中,有個「M-Taiwan計畫」,由政府帶頭全力發展WiMax。當初預算規模是370億元,其中70億元是用來做WiMax相關應用,其餘300億元,由政府再分配給各縣市政府的「管溝建設」。但是,政府錯估情勢,在主導者Intel突然退出市場後,台灣WiMax產業最後無疾而終,業者損失慘重,到現在還在跟NCC打換照的官司;已經投入的300億元「管溝建設」,效益如何,也沒有人再追究。

類似要引導產業發展的計畫,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裡面也有,例如,「自研製高階儀器設備與服務平台計畫」、「園區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計畫」等,行政院對於成本及經濟效益評估是如何?又是採取什麼公式評估?有必要進一步提出更詳細說明。

如今,政府要舉公債編列特別預算,而且在不確定「數位建設計畫」是否符合市場趨勢與需求,以及能帶動多少民間投資的情況,若這樣就通過「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確實還讓人有很深的疑慮。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