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力量智庫回應行政院:討論數位政策請別答非所問
06

時代力量智庫回應行政院:討論數位政策請別答非所問

時代力量智庫認為:政院針對各委員提問的回答並未在同一個概念層次有所交集,政院不該以方案回應「策略」問題;政院必須首先檢視台灣的狀況、資源、外在環境的挑戰與切入戰場的角色。並去除無效方案與無效KPI。

近期時代力量黃國昌立委之投書「台灣應構思具全球戰略的前瞻基礎建設」,主旨是期盼政府在構思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是數位建設時,應思考台灣科技在全球的戰略性,民間先進資安公司創辦人黃耀文近日也表示「政府不應該閉門造車,應該放眼世界,將台灣與國際產業鍊串接起來」。可見對內思考政策與產業的互動,對外構思全球產業鏈台灣的地位,應是業界跟民意代表的共識。

關於此投書行政院的回應:「有關黃國昌立法委員憂心前瞻數位建設屆時的成果是每個偏鄉教室都有電腦可供驗收,卻沒有活化課程的師資和概念,失去『前瞻性』」。行政院科技辦表示,「針對國中小結合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與行動學習等數位教學方面,『數位建設』是從教學基礎環境的角度,提升國中小校園的連網頻寬以及智慧學習環境,工作規劃涵蓋軟硬體、教材、學習服務平台、課程、師資等面向」等。250個字的回應,看完實在讓人更憂心。因為行政院的回應顯現出兩者意見來往並未在同一個概念層次上有交集——這也恰恰坐實了前篇投書中,整個「數位建設」計畫的戰略層級思考不足的批判。

徐國勇、吳政忠、唐鳳、郭耀煌
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左三)、科技政委吳政忠(右三)、數位政委唐鳳(右二)、行政院科技會報執行秘書郭耀煌(右一)於2016 年 11月 24 日於行政院會後記者會
圖/ 翻攝自行政院會記者會直播

台灣政府首先需要先討論的是數位策略,不只是方案

黃國昌意圖討論的是「戰略是什麼?」,而「與民間協作」是政府策略應思考的一環,而民間提供的特定服務,如「課程活化、科技教育」,更僅是民間協作的其中一例。當人們在倡議應思考「策略」層次時,政府卻以「方案」回應,答非所問、文不對題。

策略與方案是不同的概念,當思考策略時,我們要去檢視自身的狀況、擁有的資源、外在環境的挑戰、切入戰場的角色等。有了策略,才知道方案該做什麼,假若繞過策略層次而直接形成方案,結果就是形成「無效的政策」、「無效的方案」及「無效的KPI」——政府長久以來被這些問題困擾,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沒回過頭思考策略層次的規劃。

政府應該先形成契合產業的戰略,相對所回應的項目就能夠讓讀者大眾在討論上更有方向性也更能聚焦問題、凝聚共識。在看過行政院的回應及整個 DIGI+ 方案後,我們發現針對以下的問題,目前政策資料皆仍空洞。我們認為政府內部具有充足的智庫能量,但現有決策過程,卻未能讓這些已存在的單位將研究洞見反映在政策規劃上,至為可惜,建議政府應仔細地爬梳理清:

一、「政府應評估數年後全球的走勢」
航行前應先掌握大方向輪廓。在產業界,起碼三年後的全球樣貌應是可預見的,透過產業的情報、檯面上大廠的佈局互動,我們可揣摩出三年後的技術趨勢跟全球市場動向。

二、「台灣在未來的全球樣貌中該扮演什麼角色」
台灣不是大國,資源有限。資源有限並不是問題,搞不清楚自己的角色才是問題。假如知道三年後的全球樣貌後,台灣要切入的是利基型市場?還是參與供應鏈?亦或是參與前端科學研究?台灣確實沒有資源什麼領域都投入,因此更需要找好自己的利基點,往下一階段邁進。作為政府,雖不應代替民間企業追逐利潤,但仍應對國內產業發展、轉型預作準備,才能在適當的時間點投入資源在正確的方向,而非僅受現有利益團體影響。

物聯網_IOT_internet_shutterstock_434588092.jpg
圖/ shutterstock

三、「確認台灣未來扮演的角色後,回顧產業現況是什麼?產業困境在哪?產業的期待在哪?」
假如我們知道三年後的產業變化,那要問產業的現況是什麼?例如台灣許多硬體產業在近幾年轉型失焦,導致現在軟硬整合需求冒出時跟不上市場,特別是未來陸續有更多內建整合人工智慧的硬體出現時,台灣將追逐的更辛苦。也許我們該好好思考軟體的重要性,扎實的建立軟體業所需基礎,而別僅是盲目追求雲端、大數據等 Buzz Word,畢竟煙火式的政策帶不起產業的。

四、「政府怎麼與產業分工協力,而不是取代產業能做的事」
無論是前瞻基礎建設或是DIGI+,同樣的問題都是「產業缺席了」。有些政府原想做的方案,產業更是已經有先進的作為,不需要政府從零開始做試辦先導計畫,只要更活用產業能量就行。當然,有些政府所應做的架構或法規上的變革,也應在這階段同步檢討。從行政院回應看來,當政府做AR/VR教育時,並沒說明它和產業合作的策略,彼此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在此例中,我們更擔心的是為了公部門為了因應KPI而投入資源建置了硬體,但因與既存產業鏈重疊而成為多頭馬車,最後使普及程度受限,民間產業也不會因方案而受益。

時代力量智庫將持續關注數位政策

綜上,民間跟政府對話是很累的,因為政府時常用「我們有做XXX」來回應。回久了民間也就懶再追究,然而,也許起步思考的方向就有所偏誤,卻也難再校正。

我們認為,數位政策不能矇起頭來想、矇起頭來做。在規劃階段就該看到國際市場、內部產業,前期即公開引入民間討論,才有機會形塑對產業真正有助益的數位政策。為了補足公部門此快空缺,時代力量智庫往後將不會鬆懈,持續關注政策前期形成的環節,讓公部門的政策形成更為開放、靈活。

本文主筆:時代力量智庫副執行長彭盛韶與研究員吳也民投稿
責任編輯:James Huang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