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1成本不到售價1/3!拆解iPhone 11 Pro Max,看究竟貴在哪?
iPhone 11成本不到售價1/3!拆解iPhone 11 Pro Max,看究竟貴在哪?

統計手機的BOM成本(物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s,簡稱BOM)在幾年前是一件非常流行的行為,很多消費者都以為這種純粹的物料成本能夠反映出賣一部手機廠家能賺多少錢。

當一款高端機的BOM成本被公佈後,評論區刷的最多的就是「XX品牌也太黑了,買一部手機賺這麼多錢。」 這麼說就像是把你生出來只需要計算你那幾斤肉,而忽略了父母前期與後期在財力精力上投入,不僅是一種偏見,更是荒謬的。

好在品牌們現在願意進一步宣傳自己在研發和專利上的投入,讓越來越多的人也明白手機作為日常生活中最「高精尖」的產品,背後究竟要投入多少人力財力。

iPhone 11 Pro Max成本拆解,三鏡頭最昂貴

近日,外媒Techinsights就拆解了一部iPhone 11 Pro Max 512GB版本,獲得了完整的物料清單併計算了整個BOM成本。根據Techinsights的統計,整個iPhone 11 Pro Max 512GB版本的BOM成本大概在490.5美元左右(約新台幣1.5萬元),從這個BOM成本來看已經是目前成本最昂貴的手機之一。

具體的拆解內容這裡就不多再贅述了,和iFixit的拆解類似,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比起拆解來說,更有意思的是BOM成本上各個組件的價格以及佔據整體比例的變化。

Techinsights指出,在新的iPhone 11 Pro系列中,最昂貴的部分就是那個最顯眼的「 三鏡頭拍照系統 」,這部分的成本達到了73.5美元(約新台幣2,281元),超過了螢幕總成的66.5美元(約新台幣2,064元)以及A13仿生處理器的64美元(約新台幣1,987元)。

其它方面還包括儲存晶片58美元(約新台幣1,800元),射頻晶片元件30美元(約新台幣931元),PCB基板16.5美元(約新台幣513元)等等。這些來自不同供應商的元器件最終構成了一整個精密尖端的iPhone。雖然成本極為高昂,但不可否認的是iPhone售價也是高高在上,數一數二的BOM成本也不過只有皇帝版售價的不到三分之一。

BON-1
▲ BOM成本核算圖片來自:Techinsights
圖/ 愛范兒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物料成本只是物料成本,就像開頭所說,如果用BOM成本去對比官方最終定價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因為這中間並沒有算上營運和研發等多項中間以及隱形成本,更別說品牌定位和品牌溢價也會對最終定價產生影響。

跟Android陣營相比,iPhone 11 Pro Max成本不相上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對比去年Techinsights的iPhone XS Max BOM成本分析來說,最昂貴的部分發生了變化。iPhone XS Max最貴的部分是螢幕,成本為80.5美元(約新台幣2,495元),其次是A12仿生晶片,成本為72美元(約新台幣2,235元),儲存新品成本排在第三位64.5美元(約新台幣2,002元),而鏡頭部分僅為44美元(約新台幣1,366元)。(iPhone XS材料成本曝光,透露蘋果暴利背後的真相

BON-2
▲ S10 5G和S10+ BOM成本核算對比。圖片來自:Techinsights
圖/ 愛范兒

至於和Android陣營的對比,由於三星Note10+5G的拆解BOM核算並沒有放出來,我們先看一下三星S105G的拆解核算。在S105G上,當時那塊Infinity-O超感官全視螢幕的價格最高,達到了90美元(約新台幣2,794元),Exynos9820處理器也達到了70.5美元(約新台幣2,188元),整機BOM成本核算下來達到490.08美元(約新台幣15,209元),和iPhone 11 Pro Max不相上下。

總的來說,蘋果iPhone 11 Pro的物料成本進一步走高,基本上可以說是折疊螢幕手機之外成本最高的手機,在核心組件相比去年成本壓縮的情況下,三鏡頭成了事實上的,從研發到成本,從內部結構到外觀設計,都無可置疑的最大賣點。

責任編輯:陳映璇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關鍵字: #Apple #iPhon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